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人书俱佳正当时——赵进余书法印象

访谈评论 来源:甘谷县政府网 作者:商子秦 2023-03-20 11:21
赵进余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还任职和服务于多个书法组织,繁荣书法艺术,服务于社会。

  □商子秦

  壬寅岁末,经子周家兄荐举,有幸观赏到军旅书法家赵进余先生的多幅墨宝资料,行草苍劲,大气磅礴;石鼓典雅,韵致高古。眼前顿时一亮,不禁直呼好字。只是癸卯春节前夕,公务繁杂,未及细赏,直到长假期间,“今日得宽余”,借大数据时代之便利,在电脑上搜出众多赵先生的书法作品和相关文字,可谓大饱眼福,遂生出诸多感悟。我与赵先生从未谋面,恐贸然议论疏于失礼,故而先与子周家兄交流,许多看法竟然不谋而合,得到家兄首肯,这才撰写成文与大家分享。

45b83c0cc17d1ed90dc8f93c668160d04b1970d2.jpeg

    赵先生书法可以概括为五个“大”,即“笔墨有大气象,书艺有大空间,学养有大积淀,临池见大功夫,耕耘有大收获”。五个“大”中,各有若干包含,且容我一一道来。

  先说“笔墨有大气象”。赵先生的墨宝中有多幅榜书,如“观道澄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等,这些作品构架宏稳,大气雄浑,书家胸有成竹,笔力凝重,能够放的开,落的实,气韵饱满,有着强烈地视觉冲击力。而这种“大气象”,不仅仅只是笔墨的显现,更是书家心胸襟怀的彰显展示。作为一名曾长期在军队运筹帷幄,担负重任,功绩卓著的领导干部,其情怀气质自然有军人的豪气和大气。这种浩然之气一旦进入书法领域,“写字者,写志也”,又都通过笔墨得以展示,“大气象”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他书法的特色,成为他性格和襟怀的写照。当然,我说的“大气象”,不仅仅只属于宏幅巨制,同样,草书的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篆书(石鼓)的体势整肃,古朴雄浑。都呈现出精气神十足,不同凡响。

bd9ca79da8fda09900786e5f3db27df67997c641.jpeg

       再说“书艺有大空间”。赵先生是一位能够从事多种书体创作的书法家,其中行草、石鼓和草书更属他的长项。

  众所周知,草书是诸多书体中最为多姿多态、最具线条艺术魅力的一种书体。正如《草诀歌》中开篇所说:“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赵先生草书唐诗五绝四条屏以及书张旭七绝“山中留客”、明代杨基五律“岳阳楼”等,无不笔下恣意纵横,布局疏密得当,融二王之神韵,俱王铎之风采,笔墨放纵,激情奔放,让人想到“矫若游龙,疾若惊蛇,千态万状,不可端倪”。

02f2392705ed04eac07b9c49108a1e866e72133c.jpeg

        石鼓文为中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是赵先生近年情有独钟之书体。石鼓出土于宝鸡凤翔,宝鸡市有地名曰石鼓山,并建有石鼓阁。笔者曾供职宝鸡文化系统多年,对于石鼓文也略有知晓。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自成风格。赵先生学篆书而溯其源,追摹石鼓,独家面目,今已初显,续之时日,必有更大成果。

b66ea97f888cecdbe58815baed3ea2dd83cbf301.jpeg

赵先生的行草传统根基牢固,功力深厚,抱朴含真,圆中见方、柔中有刚,儒雅隽秀、流畅清逸,其中近于楷者如对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有魏碑刚正风骨。而近于草者如对联“静坐莲池春满袖,晓行花径露沾衣”,又可见何子贞先生笔意,精致秀美,耐人品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17bfe43ced607903281e1c6d7c77d1991e0b68d.jpeg

  而“学养有大积淀”,则是指先生的文化、学识、艺术、品德修养。书法宛如一座冰山露出海面之顶端部分,水下定会有巨大的山体支撑。同样,书法家首先是学问家。少年时代,先生在父辈的引导下,苦钻圣贤,饱读诗书;青年时代,先生就读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系统学习研读政治学、军事学、史学、哲学、古汉语文学与美学等,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功”。先生博览群书,博学多识,先后在各大报刊媒体撰写发表政治、军事、社会、文化体育、汽车管理、医院建设、书法艺术理论与学术研讨文章、专题报告等50余篇。他利用汽车兵走南闯北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处购买书法书籍,学习临摹各地名家碑帖牌匾。特别是在西安工作后,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书院门、碑林,学习临摹,切磋交流,提升书艺。先生为人宽厚,广交社会各界之友,热情帮助战友群众,大力支持家乡社会发展进步,有着较高的社会威望。“腹有诗书气自华”,高文化水准和优良学养积淀,成为托起先生书法艺术峰巅的文化基石。

cb70197cf5c71fa3e0ec1bd465a86f34e71a6ec5.jpeg

        长安书坛,藏龙卧虎,书画名家,不可胜数。几十年来,他向钟明善、薛铸、雷珍民、杨明臣等省内外书法界书法大家学习讨教,极大地提升了自身书法艺术的修养和内涵。还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高级研修班接受面对面培训,得到张庆荣、何应辉、石开、沃兴华等一众名家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点评。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还任职和服务于多个书法组织,繁荣书法艺术,服务于社会。

a448b0fc145525b7e669b5b267b0dded404d8d52.jpeg

  说到“临池见大功夫”。先生出生于人文始祖伏羲故里甘肃省甘谷县,高祖、曾祖乃当地文化名流,乃书香门第,祖父一生为师,教书育人,父辈虽家道清贫,仍秉承家训,培养子女读书习字,故先生自幼便学习书法,习帖练字从未间断,练就了扎实的基础。通过临帖摹碑、拜师学艺,进步很快,儿时就崭露锋芒,在当地被誉之为“书法神童”。 这样的“童子功”,自然为他之后的书艺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先生18岁进入军营,从普通一兵到团级单位主官、师副参谋长,从基层连队到军区派出机关,30年军旅生涯,始终如一醉心书法,狼毫、宣纸、古砚、翰墨形影相随,笔不离手,勤奋书写,这是所有书法大家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赵先生儿时坚实的书法基础,常年坚持不懈、揣摩感悟和勤学苦练,最终修成正果的真实写照。

0c50541559f90a5e16f2a36ceaf97cc74f7c7b48.jpeg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拥有了以上的一切,“耕耘有大收获”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赵先生少年离家从军,中年衣锦还乡,热心故土文化事业,一手好字,为家乡文化、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是甘谷大石镇家乡百姓的骄傲。从1980年开始,他的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在部队和地方书法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其中更有国家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大展,各种不同风格佳作在全国各地多处单位和个人收藏,部分作品流传海外,他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军旅书法家和陕西书法家团队中的一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播种的是汗水和心血,收获的是快乐和荣誉,这就是生活对于赵先生多年醉心书法艺术,勤奋好学,翰墨人生的最大回报。

a448b0fc145525b7e669b5b267b0dded404d8d52.jpeg

        赵进余先生是1954年生人,今年正好69周岁,六为六六大顺,九为九九顺意,属祥和禧瑞之年。而在西北乡间,按照农历虚岁,就已经是七十大寿了。孔夫子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赵先生也正是人书俱佳,老当益壮之时,祝福赵进余先生享受书法艺术之快乐,释放艺术人生之赋能,翰墨醉晚晴,更写夕阳红。

  (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赵进余,1954年生,甘肃甘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曾任原兰州军区联勤二十八分部副参谋长等职,两次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研修班。70年历程,30载金戈铁马,10岁弘医弘道,书海泛舟一甲子,长期沉浸于浩瀚的书法艺术殿堂,临帖摹碑、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跪拜求詈,得到了钟明善、薛铸、雷珍民、杨明臣等诸多书法名家的教诲,使其书艺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家协会理事、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书法委员会副会长等。


其书法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陕西省文化名人大辞典》和《中华职工书法名家大辞典》等;书法作品和相关文章先后在《书法报》、《健康报》、《陕西日报》、《华商报》等报刊和军队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还入围中国书协大展和国内外交流展及全军联展,多次获奖;书法作品流布于美国、韩国、巴西和香港等国家、地区,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