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鉴石读者们,立秋后天地更加澄澈清爽,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期怡心怡情的新栏目《赏石侣行》特别介绍赏石界的这些有着共同赏石乐趣的人生伴侣。他们的故事丰富又精彩,请跟随鉴石一起翻开那些因石而生的浪漫往事。节目的第一期,我们要向您介绍的是著名赏石家李祖佑老先生和他的夫人魏慧娟。
美好童年
1938年,李祖佑出生在江南的书香门第,后随家人迁至云南昆明。很遗憾,这里不能把李祖佑童年的生活照展示出来,权当留个悬念吧。我们是见过的,照片中李祖佑的奶奶端坐在中间,穿着典雅朴素,他的母亲站在奶奶身后端庄又谦逊,而他与其他兄弟姐妹站在奶奶身旁,因为年龄最小,穿着小长袍的他显得那样乖巧又机灵。
恰同学少年
1964年,李祖佑在清华大学研究生班毕业。他回忆起那个年代说:《不光‘蜀道难’,交通不发达,哪里的山路都很难,从昆明到北京的盘山路要走上十天半月,有同学甚至受不了路途的颠簸,折返休学。》在清华求学的青春岁月里,他潜心国防科研,并决定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我不记得李老跟我说过他们相识的过程,却在他充满激情的言语表达里,感受到了那份经历了岁月打磨后依旧饱含深情的美满。
1990年,李祖佑夫妇在迎亚运奇石展留念
李祖佑老先生收藏的大理石画《银狐踏雪》
戎马生涯
李老的夫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的才女,二人结婚后,因为军事需要,李老常常就《不辞而别》了,作为军属,夫人当然理解,身在天津教学的她用一种坚韧和乐观的精气神儿为远在西北搞实验的丈夫祈福。也正是李老当时驻扎在西北边陲的戈壁滩,他接触了陨石和戈壁石,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老回忆说,西北扎营的日子十分艰苦,晚上在帐篷里要穿着棉衣盖着被子才能度过寒夜,风沙席地而过,一种苍凉寂寥的悲壮让他对戈壁石有了新的认识,好《石》多磨,人生不亦是如此吗。
李老的夫人魏老师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们在家日夜期盼着他探亲回家,魏老师回忆说:《孩子们一听爸爸要回来了,高兴的不得了。可等爸爸回来,孩子们看到爸爸大包小包,满满当当装的并不是给他们带的礼物,而是一堆‘破烂’的石头,他们沮丧急了,跟妈妈埋怨爸爸怎么这样。》魏老师也只是安慰一下孩子们,转身笑语盈盈的与丈夫一起欣赏起了这些不远千里的来自大漠的自然艺术。
李祖佑老先生收藏的陨石
赏石之旅
1978年西北核试验结束后,李老调回了北京。1980年科技大会结束后,李老的夫人作为科技人才也调回了北京。全家团聚后,夫妇二人更是把赏石的闲情雅趣发挥到了极致,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一次去北京永定河上游捡石的过程中,全然忘我,竟不知此时河道里开闸放水,二人背着石头慌忙上岸后才发现当时放在大青石上的鞋子早已被河水淹没。他们相视而笑,赤着脚来到了附近的供销社买了两双拖鞋穿上,才踏上归途。那个年代,郊区到市区的交通,还不是很方便。门头沟到莲花池还需要在三家店坐小火车到石景山,他们夫妇一人背着一麻袋石头扛在肩上,不辞辛劳的站到了终点,正要下车的时候人很多,李老的夫人感觉到了身后有人在挤,她用肩上的麻袋用力向后一推,把后面的人吓了一激灵,忙说《这个女人身上背着手榴弹呢》,这件事足足让二老笑了好久。
这张照片很珍贵,而这样的温馨却是在李老的生活中处处呈现
李老夫妇最难忘的当属1990年为迎接亚运会,国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大陆首次奇石艺术个人展,展出面积800平方米,奇石精石500余件,第一次把赏石艺术推向了艺术的殿堂,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国内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周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三十八家国内外报纸大家电视台纷纷专访或进行专题报导。并把他的事迹收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将 吴铨叙参观李祖佑先生的藏石
著名雕塑家王朝闻在92岁高龄时仍旧时常做客李祖佑先生家赏石
原国务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在迎亚运奇石展上参观李祖佑先生的藏石
在与石结缘的后半生里,李老夫妇互相搀扶着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他们的故事七天七夜也讲不完,却就是这些生活中不经意的涟漪,温暖着身边的众人。
不管你去哪里,我都愿意陪你去
不论你喜欢什么样的石头,在我心里都是一道风景
戎马生涯我未曾陪你,赏石之旅咱们牵手同行
文章标题:戎马生涯我未曾陪你 赏石之旅咱们牵手同行
本文栏目:集藏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