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衷藏雅尚·海上流晖——台湾收藏家王水衷捐赠服饰展
清代的旗女之袍——桃红色团花纱镶花边袍
绿地提花镶花边真丝倒大袖夹旗袍
粉地印花八字襟无袖单旗袍约
满地提花缎无袖单旗袍
“海派旗袍诞生在上海,把漂亮的旗袍放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于是找到最好的归宿。”来自台湾地区的收藏家王水衷将珍藏30余年的338件海派旗袍和相关饰品慷慨捐赠给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方从中精选出70余件举办了“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即日起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这些面料、纹样和款式精细考究的海派旗袍,显示着三四十年代上海与20世纪初欧洲同步的流行节奏,可以看出当时上海的文化、工业和百姓生活状态。此次并不是王水衷第一次捐赠,此前他曾将自己收藏的4件民国时期崇明县官印捐赠给上海崇明博物馆,3件辛亥革命文物捐赠给武汉市。
海派旗袍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传统文化与西式文化融合的典范。本次展览分“序幕”“时尚盛宴 文化沙龙”“现代女性 摩登生活”“民族工业 上海制造”四个板块。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一件清代的旗女之袍——“桃红色团花纱镶花边袍”。上历博研究部张霞介绍,这批旗袍和当时上海女性穿着的款式非常像,它们反映了上海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时尚文化,其纹样、面料、印染等也从各方面反映了上海的工业发展、旗袍制作、社会风气的演变过程。
旗袍源于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服装。早期旗袍里面是穿长裤的,而海派旗袍更接近西式的连衣裙,里面不穿长裤,给这种服饰带来巨大的革新。展览用大量的影像资料和旗袍实物进行匹配,比如成立于1927年的“云裳”公司在海派旗袍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主持公司开幕式的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展览中一件紫色提花真丝长袖夹旗袍正是为女童设计的,袍身修长,窄袖高领,与当时的成人旗袍一样摩登。
上海时装与当时的一批文化名流画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画坛名流叶浅予、方雪鹄、张乐平、江小鹣等都曾做过服装设计。以叶浅予为例,他在1931年至1933年期间为《玲珑》杂志画服装设计插画50余幅,并曾担任云裳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叶浅予还有过专门的论述。在《最流行之新装》一文中,他写道:“目下最流行的是长旗袍,可是你在马路上走时,或下车上车时,你一定觉得它太长了吧……所以这里拟定半长式的旗袍,专为下午或出门之用。”既有出于穿着者习惯的考虑,也以美术家的时尚嗅觉,引导大众审美。
2011年5月,以海派旗袍为代表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昔日的时尚在巧夺天工的匠人手中已成为今天的传统和经典。(徐翌晟)
文章标题:“衷藏雅尚·海上流晖”尽显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生活状态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