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他在甲骨的搜集、著录、考释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派其弟到河南安阳小屯求购甲骨并亲自到小屯考察。他从1906至1915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得甲骨近三万片。据说刘鹗的《铁云藏龟》,就是在他的敦促下出版的。此后,他自己著录的书籍有《殷墟书契前编》(2229片,1912年)、《殷墟书契菁华》(68片,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40片,1915年)、《殷墟书契后编》(1104片,1916年)和《殷墟书契续编》(2016片,1933年)。他对于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的考释工作感到不足,遂又进行甲骨文的考释。他不囿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限,而是在参照《说文》的同时,利用金文字形与卜辞相互验证,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并且纠正了不少《说文》的谬误。1910年发表了《殷商贞卜文字考》,1914年写出了《殷虚书契考释》,特别是1927年又出版了《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系统地考证了567个甲骨文单字,在此基础上可以读通1217条卜辞。从此结束了甲骨文“群苦其不可读也”的局面。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他(1964年)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1928年起,参与领导了小屯殷墟的科学发掘工作。1933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种断代标准,将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这8世12王的二百多年历史(过去一般认为盘庚迁殷是在公元前1385年,帝辛(纣)灭亡在公元前1112年,共273年。按新发表的断代表盘庚迁殷是在公元前1300年,帝辛(纣)灭亡在公元前1046年,共254年),划分为五个时期,即著名的五期断代说,为甲骨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后来的甲骨文断代研究,虽然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但基本上是对五期说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这些不同意见,迄今学界尚无定论。1978—1983年出版的13册《甲骨文合集》巨著,仍然沿用了董氏的五期断代。董作宾的另一贡献是1945年出版了《殷历谱》,这部巨著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仍可作为研究古代历法的主要参考书。
罗振玉编《集殷墟文字楹帖》 1985年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
1928年西泠印社创办者之一丁仁(字辅之)出版了《商卜文集联(附诗)》。
丁辅之《商卜文集联(附诗)》 2000年 西泠印社
1936年简经伦(琴斋)又有《甲骨集古诗联(上编)》问世。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京师甲骨园地」
文章标题:甲骨文与中国书法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