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宇宙天地万物的奥妙在二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中书写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今,人工智能、基因技术、信息科技不断改写社会运转的规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览尝试将当下高新技术所发展的“妙”聚合在当代艺术馆的“门”之下。展览英文标题 Mind Temple 也暗指展陈的设计理念——在美术馆中以艺术作品打造一座当代殿堂,将宗教体验延展为对于真理和灵性的哲学思考,驱使观众在展览中提出各自对于生命的发问。
正如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孙文倩所说:“‘Temple’庙宇(源自拉丁语圣殿)是为宗教或精神仪式、祈祷、牺牲等活动所保留的结构,‘众妙之门’展览的初衷,从三年前计划策展的开始,就是注重探索当下社会的‘心灵殿堂’。随着心意的更新与变换,我们从形而上的心灵殿堂对话当下。”
▲“众妙之门”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合影,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
▲“众妙之门”新闻发布会现场,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孙文倩在谈到如何在整个策展的过程中,贯彻这一“众妙之门”的理念时,她表示早在三年前,他们就开始探讨一个跟哲学、宗教、生命有关的一个题材,并如何在整个展览中呈现的问题:“其实就像一段旅程,通过这个旅程,我们去认识艺术家如何对应现在社会的一个当下的一个反映,也是我们自己心灵的一个旅程。众妙之门,就是希望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展览,我们去认识到另外一个世界的一个探索。”
▲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孙文倩接受“凤凰艺术”采访
在策划的早期,挑选艺术家时,不单单只有传统艺术,更包含了对当下AI科技的一个对话,来探讨什么才是我们的精神殿堂和艺术殿堂。在面对未来科技的影响之下,所打开这扇门之后,我们如何去探索个人心灵的殿堂,正如英文“Temple”所展现的那样。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写过一本书《The Doors of Perception》,国内翻译为《众妙之门》,亦有翻译为《知觉之门》。那么,这样一个带有中国道家神秘主义特征的宗教哲学之词,究竟有着什么内涵呢?它与本次展览的主题又有何关系?孙文倩表示,展览的最开始,所想到的是英文庙宇的单词“Temple”,随着展览的发展,关于如何展现这种心灵殿堂的中文对应词时,就突然想到了《道德经》中所说的那句,关于圣殿这个概念,不仅西方基督教世界有,包括东方的印度,以及其他不同宗教中,都存在着相应的词语。所以,在这里,庙宇的中文概念,就变得局限了起来,而“庙”与“妙”同音,于是“众妙之门”就成为了此次展览主题的中文名称:“讨论的是一个开放的主题,所以我们就用了玄妙的‘妙’,众妙之门,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的建筑之庙,而是一个妙趣玄妙的妙,是打开了一个另外世界的探索之妙。我们在探索这个想法时,想要把当下的跟未来、过去、传统进行一种新的对话和融合。”
▲“众妙之门”开幕式,执行馆长、策展人孙文倩导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
文章标题:众妙之门:打开关于宗教、科技与艺术的未来之门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