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品质铸就当代艺术新高度:记“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
9月26日,“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继“王艺2016研究展”之后的主要研究、探索成果展示,也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最新展览,展出王艺最新雕塑、版画及不锈钢作品共30余件。该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担任总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夏可君担任策展人。展览将持续至11月18日。
王艺和他的作品 《小号研究 4》
别人手里的提线木偶”,步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所在的恒通国际创意园区的大门,远远便能看见这件耸立在广场上的、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的《玩偶》——整件作品由7层人物形象组成,7层人物逐层向下分别控制着一个更小的人物,层层相连,连缀成一个整体,作品最高达7米。这件作品是王艺在筹备第3次个人展览期间,从孩童时期在农村生活时看过的木偶戏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由白铜制作。
在《玩偶》的不远处,同样坐落在广场上的作品《合影》亦是观众“打卡”的热门作品。这件长达10米的不锈钢作品,是2017年王艺收到首届凤凰艺术年展(湖南凤凰古镇)的邀请时所准备的参展作品之一,采用了正反相背、一体两面的形式,特意模糊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这些人物形象仿佛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却又像是时代造就的群像。利用不锈钢创作作品并不是特例,而借用不锈钢打造的浅浮雕式的绘画作品《面孔》系列却是王艺所独创。这组作品以极简主义的形式与线条,刻画出人的面相。严格来说,这组作品也不是绘画作品,而是“王艺以硬度冷感的材质探索绘画虚薄影像的新贡献”(夏可君语)。
展览现场
对于新材料的应用和尝试,总是让王艺乐此不疲,《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分一、二两组作品,皆是玻璃钢烤漆雕塑,每组作品由10余个高约175厘米的人物形象组成。其中,作品一是由多个以手为枪的男性形象形成一个圆形的循环状态。作品二灵感则来源于2014年流行于网络的一张被命名为“腿枪”的现代芭蕾舞剧照。在这张剧照中,扮演战士的芭蕾舞演员用小腿当做步枪进行瞄准,颇具戏剧性的张力。
《疲惫不堪》同样是一件玻璃钢烤漆雕塑作品,这件长约5米的作品放置在美术馆空旷的长阶梯上,无休无止地攀爬,有如西西弗斯神话般的意味,引发观众对于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揭示出人类在现代最为基本的生存本相。《找不同》是树脂雕塑作品,由300多个高约55厘米的“娃娃”组成。作品以一款流行于网络的小游戏“找不同”为名,以穿戴着海陆空三军颜色的头盔和军靴的孩童形象,组成肃穆整齐的方阵。这组方阵被层次分明地摆放在美术馆里,既为观众打造了现场版“找不同”的游戏空间,又自觉成为了观众留影的“圣地”。
军号,对于有从军经历的人而言,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声音记忆,起床号、集合号、出操号、冲锋号、开饭号、熄灯号等串联起了军人整个的从军生活,“小号研究”系列作品,是王艺从军生涯的记忆符号,在再现这个特殊的乐器所带来的声音记忆的同时,也是借由这一具备历史性特征的乐器向当代社会进行“发声”。《小号研究》系列作品,共分11组,除《小号研究8》由陶瓷制作以外,其他皆由铜制作而成。
展览现场
既“熟悉”又“意外”是王艺展览和作品给很多观众带来的观感。在展览繁杂的当下,一个展览有一两件让观众记得住的作品已属不易,几乎每件都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找到“熟悉感”,就可谓完胜了。工人、军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作为“60后”,王艺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转换,非同寻常的经历和阅历让他感受到了不同维度的社会现实,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考和判断。王艺的创作灵感大多都来自于我们所熟悉的社会生活,而他总能关注到被我们忽视的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个世界有很多的规则和秩序,规则和秩序下究竟应该怎么样生活,既不伤害规则,又能够保留一些鲜活而有温度的个性,正是王艺近年来艺术创作中思考的问题。
“调调”是本次王艺个展的主题,也是理解王艺新作的关键词。夏可君将本次展览划分为“新波普”“新雕塑”“新绘画”3部分。夏可君认为,王艺把个人的经验、时代的挣扎、生命政治的批判放在了作品的形式语言里,可以让公众耐心去倾听时代的声音。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表示,王艺近年来通过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实践,其作品以深刻有趣的思想方法、独具魅力的视觉形象,让人深感触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展对其个案研究,希望从一个个体转型的轨迹中,去感知这个时代依然坚守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追求。
30余件(组)作品,从一般展览作品数量上看,规模并不突出。然而,由于王艺在创作中不同材料的尝试和使用,以及作品的超大型体量,让这个展览的分量格外重。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在看完展览后告诉记者,通过这些作品的解构、重组、排列以及材料上不同技术的运用,他已经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有力量、非常深刻的展览。这次展览的作品虽然不是太多,但在材料使用和技术制作上却有很多的创新,不是简单的原材料制作,而是将原材料、原产品都进行了解构和重组后再进行新的创作,所以呈现出铜、不锈钢、树脂、陶瓷等诸多材料,和锻造、铸造、3D打印等诸多技术手段。可以想见这个展览成本非常高,王艺对这个展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均体现了王艺独特的构思以及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调调 Tiao/Diao——王艺 2018 研究展”开幕式 嘉宾合影
当代艺术是当下艺术创作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然而在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艺术在这个“快餐消费”的大环境下也无法逃离其影响,已逐渐转变为急功近利的文化快餐。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者借助各种手段,追求创作形式上的“新奇古怪”,或者仅仅痴迷于自我观念的表达。《中国美术报》总编辑张晓凌认为,今天已经不是杜尚时代,西方当代艺术已经走出了贫穷艺术时期,进入了豪奢艺术的时代,没有钱你是玩不了艺术的,而中国当代艺术也已经到了这个时期了,仅靠个人的苦思冥想的当代艺术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了。“一流的思想是否能转化为一流的艺术作品,差别就在于艺术品质。所谓品质,包括了技术、材料和基本的理论修养等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品质决定了当代艺术的高度。”张晓凌说。
的确,回顾中外艺术史,所谓经典的作品必要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当下我们正处于文化艺术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像“调调Tiao/Diao——王艺2018研究展”一样的具有值得挖掘的个案性的展览呈现。
展览现场
王艺作品的多重还原:调调的余音与经典的确立
中国艺术进入当下阶段,其未来的方向,就是贡献经典的作品与经典的展览,美术馆和艺术家都有着如此的责任。本次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王艺个展——“调调”(Tiao/Diao),就是如此的经典。无论是小号的金色、陶瓷的白色或不锈钢的银色,还是白铜的色调,在王艺的作品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国际化与经典化,以及重写现代性的努力。如此的重写现代性,乃是多重的还原,本次展览就是要一步步还原出其作品背后的隐秘构成与生命哲学。
第一组“新波普”系列作品中,王艺作品的经典性体现为:他从个体的童年经验、成长经验、艺术经验乃至时代经验出发,找到个体独特的语气与语调,一种孩子气的俏皮与顽皮,一种调侃的语调,这是生存的反讽与自由。作为曾经的军人,王艺甚至发明了他自己的“军队”,他打造了自己的“海陆空”三军仪仗队的男女小兵人,这是王艺的“兵马俑”,让我们发现那些在严格规则与组合下的表演仪式化行动中,也总是有脱轨与翻白眼的“意外”——艺术就是对意外的激情,或者对于“余外”的发现,乃是王艺的哲学。其余外状态,有待于我们一层层地还原:
第1次还原是让雕塑作品具有生存的个体语调。让那些坚硬的材质,比如白铜、不锈钢、玻璃钢等材质焕发出孩童的笑声与生动的姿态,这是坚硬与柔软的奇妙反转,这是王艺独特的感受力。
王艺 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2 玻璃钢烤漆 高 175cm 2018 年
王艺 面孔 4 不锈钢 200cm×120cm×10cm 2016 年
第2次还原是把社会的控制与规则的管控还原到生命的形态学与儿童的心理学上。王艺接续之前中国政治波普艺术,进一步让我们在孩童们打枪的软暴力的姿势上,看到生命政治的发生学原则,这些看似好玩的姿态已经是暴力的开始。让我们在那些好看的男女仪仗队小兵人上看到其中走神或者翻白眼的个体,在控制与严整之中,其实一直有着不同和例外!
展览现场
第3次还原则是把雕塑向着生命的自然状态还原,还原出我们生存的真相。在《疲惫不堪》这件巨作上,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人体趴在那里,上下不得。我们才发现我们存在的真相。
第4次还原则是向生命本体还原。王艺做出了《坏蛋》系列,依然还是语言的双关,“蛋”的形态联想,无论是民间的口语还是生命的创世想象,王艺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挤压与生长的困难。
——在王艺如此的还原中,我们看到了王艺既要让雕塑作品体现出个体生存的语气与语调,同时还试图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变坏的“世界”中,以艺术来调节我们生命感受的责任,王艺独特的个体风格的“调调”(diào diào)与其作品对于生命状态的“调调”(tiáo diào),就微妙地发生了内在的关联与回响。
如此的调节与音调性,就在本次展览的第二个系列“新雕塑”上,将表现得更为经典、更为辉煌、更为原创。
王艺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小号做成巨幅“现成品雕塑”的艺术家。这首先来自于他个体的经验,他在1980年代的军旅生涯中体会到军号的纪律性,同时也在自己乐队乐器的演奏经验中,发现了小号、长号与生命呼吸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那个时代政治宣传的大喇叭的公共性。王艺就把军号的纪律性与命令性,小号的节律性与呼吸感,还有喇叭的公共性与宣传性,这三重经验与六种特性,巧妙结合起来,既有着个体的语调,又有着形式的结构,还有着生命的呼吸,形成了作品的张力。这里依然有着多重的还原。
第5次还原是把现成品小号向着生存的“情调”还原。在名为《号外》的树脂封存起来的几十把军号中,这么多军号一旦被随意叠放起来,似乎就是一堆丧失了生气的废弃物,但它们曾经被赋予了绝对的威严,烙印着个体生命的生死激情。
第6次还原是把乐器向着生存的“语调”还原。王艺以“对吹”“异口同声”的形式与结构来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异口同声”,这是乐器形态的生命形态。重复与单一、对比与反向,这是王艺建构的逻辑。
第7次还原则是寓意的象征性还原。这些乐器建构起来的现成品巨型雕塑,让我们看到了声音的节律性组合,既有着严格的形式性,又有着巨大的象征隐喻,如同世贸双塔,如同转经轮,如同圣经的巴别塔,如同宝莲灯——那件瓷器作品具有东方材质与想象的形态。
第8次还原则是纯粹形态的优美还原。《小号研究4》将两个放大的喇叭并置起来,既是对“对吹”生存“情状”的巨大反讽,又是极为优美无比的作品,无论是铜质所发出的金色调子,还是喇叭的巨大弧线,其对称的完美弧度,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作品了不起的创意。这是调调(tiáo diào)与调调(diào diào)最为完美的结合,无疑已经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第9次还原则更为神奇,这是再一次更为内在的生命气息还原,这是《小号研究3》这幅杰作。王艺的作品总是要回到生命的呼吸与可塑性上,乐器是个体来吹的,是要消耗生命气息的,任何严谨的结构与控制,都可能被融化被消解,被个体的呼吸所消化。因此,王艺就让底座或者下面的小号开始融化、开始滴落,在凝固与消融之间形成了张力。
王艺 小号研究3 铜高 334cm 直径 179cm 2018 年
王艺的作品继续扩展到了“新绘画”系列,对于王艺,绘画也是与众不同、充满意外的发现,既要有材质的独特性,又要有对于规则的反思。
第10次还原表现为把绘画向着强度与硬度的材质感还原,他要在不锈钢的硬度上传达出虚影与性感,让不锈钢蜿蜒出优美的形态与面孔,这是艺术史的第一次。让绘画以新的厚重质感来传达朦胧虚淡的诗意,具有东方的韵味。
第11次还原也是把绘画向着声音还原,这些不锈钢形态是王艺充分利用了自己年轻时打铁的经验,通过细心与耐心地倾听声音来敲打出微妙的形态,需要一种巧劲。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倾听到了独特的音调,即材质所发出的优美音调。而且,这些不锈钢的系列作品,如此虚薄、如此虚淡,有一种东方的美学在其间晃动,尤其是在灯光投射下,那些地上的虚影,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不锈钢的双重生命。这隐秘的“金刚体”,是可以进入伟大经典绘画系列作品的。
第12次还原,则是王艺对于重复与差异的重构,在名为《规定》的108幅面孔作品上,我们看到了面孔的不断重复与变异,在挤压与变形中,艺术家要求我们去寻找其间细微的不同,在重复的眩晕与凝视的定力之间,王艺还是要求我们去反思规则与例外,让我们去发现意外。
在一个技术复制的时代,在一个看似有序实则无序的时代,王艺的作品以其了不起的形式建构与个体语气的微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在个体经验、时代反思、艺术语言与哲学深度的总体建构上,在调调/调调(Modification/Modulation)之间的响应上,看到了中国艺术经典化的方向。
策展人夏可君为观众导览
徐里:
“调调——王艺2018研究展”,作品新颖,形式丰富,材料多样,是王艺近期艺术创作和研究成果的全面展示。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在生存中理性与感性既并存又相互矛盾的各种状态——规矩的、反叛的、和谐的、解构的等等。同时,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也能找到自我,从孩童时期一直到老年状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过程中许许多多不同阶段的困惑。王艺作品展示出了人类集体生存环境与个体生活状态之间的各种秩序与规则在解构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可以提高到哲学、人性的角度来认知。
当代艺术无论用什么形式表现,实际上很多内涵深刻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王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艺术体验和人生经验、阅历和修养超于常人。他当过工人、军人、诗人、画家、书法家,加之对传统文化有很深刻的研究,使得这种源于生活、发自内心、带有很深刻情感的思考,能够把生活当中最熟悉的样子借助某些符号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同时可以运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来结合作品内容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王艺的作品中找到王艺的影子。
徐里(左)与王艺(右)在展览现场
纪连彬:
作为王艺的同事,我觉得他的艺术行为,这几年越来越让我惊讶。因为早在几年前,王艺搞的展览基本上还是国画、书法和雕塑,这几年王艺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带有弹跳性的、带有一种异军突起的力量,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批作品都让人感觉到新奇和不可思议。
王艺的作品在当代中国艺术,尤其是装置艺术、雕塑艺术,甚至包括绘画艺术的跨界中,已经模糊了很多的界限,能够模糊这些界限的人,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也是一个胆量超群的人。所以,王艺的作品,对中国当代美术的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很多我们认识的禁区,把这种不可能变成现实,让我们在不可能中发现艺术的未来,之所以有它的可能性,是与每一个个体创造性的勇气和创造性的担当分不开的。
王端廷:
王艺是一个后观念主义艺术家。观念主义是杜尚开创的反传统、反艺术和反美学的“恶作剧”,而后观念主义则把杜尚的反艺术变成了什么都能表达的新的艺术样式,并且变成了新的美学。王艺的作品以装置为主,主题丰富,题材多样,而且制作考究,形式优美,具有后观念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作为经济学和艺术学的双博士,王艺不是艺术实践创作专业科班出身,但由于采用了后观念主义创作方式,他不仅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当代艺术家,而且能够更为开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加上,王艺是一位非职业艺术家,他可以不受他人限制,不受市场约束,很纯粹地去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认识。由于这样的创作方式和这样的创作身份,让王艺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创作语言上都不同于其他职业艺术家。
王艺是一位对社会非常敏感、对现实有着深刻思考、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家。他的后观念主义艺术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本体的探索层面,而且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展览现场
高天民:
与众多当下艺术家不同,王艺不是学院派的艺术家,而是社会思考型的艺术家。从他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王艺是非常当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切入历史和现实,对当下、对历史、对社会、对现实都有深刻的思考,而且王艺的思考是以当下为基础展开的对历史的思考和回溯。
他这次将展览主题定为“调调”。以小号为主体的系列作品,无论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让我觉得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个性。小号这个符号,既可以代表乐器,也可以代表军号,使我们向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让我们回溯历史——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打下红色江山,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又让我们思考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两者形成对比。所以,在我看来,这次展览无论称调调(diào diào),还是调调(tiáo diào),其本身就有一种反讽和思考的意味。他的作品提示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需要调一调调了,怎么调呢?就是要调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调上。
这次王艺的作品,虽然采取了戏谑反讽的手法和态度,却表达了很严肃的社会主题。这是这次展览的特点。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左)观看展览
冀少峰:
王艺的展览,有突出的几个关键词,单一、秩序、规则、荒诞、重复,这些构成了王艺在近期视觉表达的关键词。在王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典型的1960年代的社会主义经验,他直面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赋予他非常开放的思想,在他的世界表达间,又体现出一个社会一点一点觉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性的解放和一个解放的人性。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的过程中,一个“60后”怎样从一个激情的年代向一个思想解放的开放年代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怎样把对大的时代刻骨铭心的体验表达出来,我们在王艺的作品中看到了。
杨卫:
展览现场布置得非常到位,充分地体现了展览的定调,设立了一个场域,能够和作品之间有一种凝视与对话。这个展览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展览。
王艺本人经历的丰富性,让我充分地感受到时代记忆的影响。那一代人具有集体主义的思维和多种综合能力,王艺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王艺作品来源于社会主义经验,同时又具有一种转换性和颠覆性。这种转换在很多的作品里面都有所体现。这种体现是一个调调(tiáo diào)的过程,把看似正常的一个逻辑重新调整过来,这恰恰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也是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40年来的一个有特色的轨迹。通过王艺的展览,对我们的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历程进行一个个人化的叙事和一个个人化的定调。通过艺术的形式语言,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一个变奏里面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的和谐和个体自由的解放,这也正是这个展览的意义。
展览现场
隋建国:
王艺的作品,以材料为划分标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艺的不锈钢材料作品,王艺将不锈钢人物造型抛得特别亮,产生一种镜面的效果,这个不锈钢镜面效果就跟人物造型产生了某种混合,或者说是某种模糊效果。因此,当观众参观时,在不锈钢的镜面反射中就会对观众产生视觉上的某种张力,这是王艺自己找到的一个阐述不锈钢作品的方法;“新绘画”(不锈钢绘画)系列作品,所展出的不锈钢浮雕作品,就是通过不锈钢材料的这种镜面效果结合不锈钢材料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使参观者通过不锈钢不同角度的镜面来寻找不同角度的形象,从而产生镜面和造型的混淆。这恰恰是王艺的一个艺术特色。第二部分是王艺的树脂材料作品,在这批作品中,我认为他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树脂材料的集群特点。
雕塑家的雕塑创作要思考不同材料及不同材料所携带的不同技术,以及它们结合后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等诸多问题,能将这些都合在一起,才可以创作出恰到好处的作品。王艺作为一位雕塑家,都做到了。
王度:
就学理而言,有意思的当代艺术家在体验思考个体生存状态的同时,他关注和思考更多的是整体的社会生态。每个个体都是载体,这个载体既要承载自己也要承载社会。因而,个体与社会的错综关系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的思考和语言表达的结果。这考验着艺术家是否有能力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转化为“觉”的呈现方式。王艺在他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这种能力。
王艺多样的文化跨界实践及多样的生命体验,使得他手脑相通,游刃有余地在观念与呈现间自由嫁接,在视觉与形态间任意切换,在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中游戏无间道。
这个展览的题目叫“调调”(tiáo diào),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像手指拨动琴弦,撩拨着社会的神经,意识形态的、习俗的、有序无序的、知觉不知觉的。
王艺的作品似乎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的物化版。
艺术家韩美林(右)与王艺(左)在展览现场
蔡志松:
王艺的创作一直有他自己的面貌,他是跨经济学、文学、绘画和雕塑四个领域并都有造诣的艺术家,他有独特的视角,跟普通学单一专业出来的艺术家不太一样。他有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思考,同时又有超脱专业之外的宏观性,而且很好地融合在他所学到的各种专业技巧之中,用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我觉得这些作品很有现实意义,能够引起很多人对当代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付京生:
在社会现实中,对危害到社会发展的非常危险的现象,我们可能会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但既然“调调”(diào diào)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人们又处于一个世界一体化的生存时空,所以就会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调调”(tiáo diào),这可以是人文主义的选择,也可以是有方向错误的选择。小号,是乐队里的最强音,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王艺的《小号研究》,无声,而振聋发聩,他的《找不同》,没用小号,但那是视觉的最强音,史诗般震撼心灵。
王艺的这个展览,关注的不是古典问题,他关注的是人类共同体共同走向这一形而上问题。在多元混搭的现实里,若能够找到自己恰当的生存位置,我们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自我调整?倘若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今天看到这个展览,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一个自我的调整、自我的反省。
展览现场
何桂彦:
在王艺身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的经历,整个的社会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对他产生了综合的影响。一个宏大的社会之中隐含着一些个体化的东西,后者则面临着坍塌、排挤,甚至被边缘化的状况。在一个个体和复制的逻辑当中,一个机体和一个惯性的话语权之间会无意识地形成一个张力,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心理也是一种人性的觉醒。
王艺的作品背后,我个人觉得更多是历史的记忆、生命的体验,尤其是对于现实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场的敏感,他有力量的雕塑创作的灵感和动机,就来自于中国的现场、肉身的体验,以及对这个时代气息,对现实、人的心灵境遇的反思和思考。
段君:
这个展览是一个真正的研究展,研究得非常深入。王艺的作品完整度非常高,制作也非常精致,展厅制造了一种气氛,在布展和研究方面我认为是比较出色的。
王艺是比较多元和丰富的,他的作品里面除了对于语言、对于隐喻、对于反讽,以及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的一些冲击力,还有他的一些关于身体本能,关于游戏、身体等方面的设定,所以这个展览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展览现场
文章标题:调调Tiao/Diao:充满仪式感的“堆砌”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