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松在制作好的壁画墙体上进行过稿。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古代壁画就其所处位置而言,分为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葬壁画,盛行于山西、河北、河南、新疆、甘肃等地。其中,山西省是中国寺观壁画遗存最集中最精彩的省份,尤其是晋南地区,元明两代的寺观壁画最为成熟壮观。在流失海外的壁画中,山西壁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的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同样出自广胜寺下寺的壁画《药师佛佛会图》,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
在参展作品中,山西的壁画复制品约有一半。王岩松指着孩子们正在临摹的《朝元图》说:“以泥地材料、原尺寸复制的这两幅壁画《朝元图》,是这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
壁画《朝元图》分东壁和西壁,长20余米,高3余米。巨大的壁画描绘了道教中万神朝拜的华丽场景,众神多作半侧面像,按照东西朝向中央神坛,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在风格和图像上极为相似。满壁用色绚丽丰富,配以神来之笔的线描,整体效果瑰丽绚烂,看过的人无不惊叹。
从风格上推断《朝元图》的年代应为元代,区域应属晋南地区,但原址具体在何处已无从考证。据了解,这两幅壁画经历坎坷,曾被日本商人盗运出国,1936年,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又从日本人手中购得此壁画,后经多次修缮,基本恢复原貌,如今默默地在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怀履光主教展厅展示。
大匠之心绘传世之作
复制临摹流失海外壁画的想法,王岩松很早就有了,真正实施却始于1996年。
那年,王岩松在日本参观了东京都美术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大美术展”,有很多从世界各国征集来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中国壁画。“古代壁画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段历史记忆,应该用有温度的‘技艺’把这段‘历史记忆’反映出来。”看着一件件精美的中国壁画流落他乡,王岩松暗暗下定决心,要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进行再现性复制。
从1996年开始收集资料,到2018年7月结束,王岩松与他的团队倾力合作,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进行再现性复制和临摹,既在视觉上逼近原作,体现出古代壁画的质感与肌理,又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使之“回归祖国”。
在临摹古代壁画时,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对于这个常常被问到的问题,王岩松的回答是“隐藏个性”。
王岩松仔细打量壁画上的细节。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张茜茜说:“比如《朝元图》,里面画了很多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的是十二生肖、五星和五行,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东华帝君也在里面,观众在参观时可以试着找一找。画里人物的冠带,有十几米长,考古人员运用各种设备研究发现,这些冠带没有任何断点,是一笔画成的。在古代没有升降设备的背景下,怎样做到一下子画到底?如果普通观众从这些角度解读壁画,相信会很有趣。”
背着专业摄影装备的黄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壁画,有一半的原件我在其他国家见过,能够集中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实在难得,也是一次很有现实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高老师,专程把远在黑龙江的父亲接到太原观看展览。她说:“我现在带着十几个学习古代壁画的学生,现在壁画研究费时、费工、费颜料,很多壁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再从事这项工作,这类人才十分稀缺。王岩松老师在创作时,沿用了古代师徒合作的方式——师傅勾线、徒弟填色。这样的模式,对于壁画研究、专业发展、文化传承都很有意义。”
张茜茜说,此次展览结束后,这些壁画还将在大同、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继续展出。通过再现性展示,使不可移动的壁画成为一个“移动的壁画博物馆”。
(本报记者 杨珏 本报通讯员 武笑)
文章标题:国宝精品集中亮相的“壁画展”你不容错过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