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1951年11月11日,鹭潮美术学校(今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在杨夏林、孔继昭、李其铮三位创办人的共同努力下,正式被批准办学。回望六十七载校史,这所学校培养了无数引以为傲的学子,带着鹭潮的基因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筑梦发光。
2018年,恰逢杨夏林老校长诞辰百年之际,观澜杨老校长的一生,百年疾速如过隙,而他的教育办学梦犹如一粒草籽,尽管备受风雨夹击,仍甘之如饴地坚守着,创造了一片沃绿的草原!?
?
在这个特殊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邀请了多位毕业的鹭潮学子及学校创办人家属,说说他们深藏几年,甚至几十年对杨夏林老校长的缅怀,以及对老校区的浓浓思念之情。
情深重寄语
学生代表
▼
张幼培
高级工艺美术师
“我是鹭潮美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和变化。1957年自然灾害时期,杨夏林老师被调去管理厨房和附属工厂车间工作,还要授课,后来甚至被迫去拉板车,尽管如此,他仍不忘创作,研究漆画、工艺绘画,直到解放后恢复副校长职位,能办好这所学校,杨校长付出最多,也牺牲最多。自从杨老师离世后,我一共参与了四次缅怀他的活动,希望所有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能继续将杨老师的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
郑起妙
著名水彩画家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教授
“我是1955年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学校在八卦楼,没有地板和天花板,教室阴暗潮湿,加上资金短缺,老师们就拿自己的工资来修校舍;有时连自来水、电灯费都交不起,被迫停水断电,现在回想学校创办的过程充满艰辛,学校能有今天的变化和成就很不容易。”
沈默 (沈耀琳)
香港著名画家
“我是五十年代到鹭潮美术学校学习的,当时学校刚刚创办,虽然八卦楼的环境比较差,但是学习氛围好,杨老师及几位老师教学很认真、负责。阔别学校多年,今天因杨老师的百年诞辰欢聚一堂,使我们有很多机会能够缅怀过去,也见到了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
陈文星
全国优秀工艺美术教师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等多所学校退休教师
“都说饮水思源,我能成为全国优秀工艺美术教师,最要感恩母校和杨老师及所有任课老师,1955年我从学校毕业,因当时杨老师给福建省人民出版社画画的关系,便向出版社推荐了学校的学生,我才有机会成为第一批福建省人民出版社的绘画作者,靠此收入改善生活。”
郑景贤
福建知名花鸟画家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教授
“我还清楚地记得,1959年'823风灾'那天,我哥哥带我到学校报到,当时学校在八卦楼和汇丰小白楼都有校舍;到1960年被批准在内厝澳建新校舍,那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师生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我们除了上课,每周半天时间帮忙挖地基、扛石头、运沙土,一直坚持到1966年。正是因为这样,从这里毕业的每一位老校友都对这所学校特别有感情。”
李金仙
中国当代女雕塑家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教授
“我是1975年考入美院的,当时学校一届就4个班级,一个班25人,最多的时候30人,虽然学生很少,但是每位老师都很用心,将自己的专业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很无私,这是今天作为老师的我们,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蔡清枝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副院长
“1958年,我考入这所学校,念了两年被学校推荐去央美,毕业后经多次调配,才重回学校任职。当时学校正好处于复办时期,随着争取校舍、召回老教师、解决资金来源、调整学制专业等一系列筹备工作的推进,学校在最困难的时候,慢慢发展成了全省教学质量最好的工艺美术院校。”
林峰
国家一级美术师
新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是1961年毕业,刚入学时校址在八卦楼,后来搬到汇丰小白楼呆了三年,才搬到内厝澳的新校区,当时盖学校经费有限,师生就一起参与校舍搭建工作,尽管条件困难,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困难时期还靠吃芭蕉叶充饥。我记忆中,杨老师教书非常认真,画工深厚,曾坐我旁边手把手教我画画;如果没有了他们这一代、这一些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这辈子感恩不尽。”
曾华伟
厦门知名山水画家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教授
“我前后在杨老师身边有二十多年,杨老师的为人,对艺术、对教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老师曾经自己绘制一套系统的中国山水画基础入门课徒稿,供工艺绘画科1961届至1966届学生使用,在那个缺书本、少资料的年代,这套课徒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和辅导作用。说到办学,杨老师为学校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力,他却说自己只办一件好事,不足挂齿,功劳是大家的。”
姚舜熙
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我是1979年考入绘画专业,杨老师的作品风格非常独特,地域性很强,教学上非常严谨、认真。作为归国华侨,他秉承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的传统,在1950年他和他的夫人孔继昭、好友李其铮一起创办了鹭潮美术学校,无论多艰辛,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当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远万里聚集在这里纪念老师的根本原因所在。”
陈文令
当代著名艺术家
“我是1991届的学生,当时能考入这所学校,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自豪的,加上学校就位于鼓浪屿上,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滋养,这三年的艺术基础学习,打开了我的艺术大门,也因此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雕塑,才能在今天取得一点点成果。”
邓绍炳
厦门本土职业画家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3年考入学校后,曾跟随杨老师学习两年的山水画,杨老师不光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经常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对传统山水画的认识,为我们进行讲解指导和手把手教学,教学上的严谨认真和负责任非常令人尊敬,也因此锻炼了我们扎实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家属代表
?▼
杨维凡
国家一级美术师
港澳台美協理事
杨夏林、孔继昭长子
“我父亲创办鹭潮美术学校至今六十多年,中国的大画家很多,但有胆量创办美术学校的寥寥无几,他有决心和信心,让我很是敬佩。从1952年学校开始招生起,到现在已培养了无数学生,对福建对厦门美术事业的贡献尤为显著,改写了福建和厦门的美术史。几年前我就开始为这次百年诞辰画展做准备,除纪念我父亲的百年诞辰外,也想借此机会好好发扬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国画文化,所以展出了我父母亲多年来的许多精品画作,很多作品还是未曾面世过,还有部分学校师生优秀作品,给厦门人民一个文化美术的盛宴,也希望新一代的美术学子能好好学习传承下去。”
孔继东
云南世博建设监理公司董事长
孔继昭胞弟
“我姐姐(孔继昭)、姐夫(杨夏林)一生在艺术上颇有造诣,对教育也做了很多贡献,为人低调,谦卑,不为所有人熟悉,但他们在学术界上的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日为师,终身难忘。杨夏林这位历经百年留给世人最宝贵艺术和教育精神财富的创办人,是我们永远缅怀的恩师。
一朝求学,母校情深。这所承载了一代代鹭潮学子共同记忆的校园,是勾起心中记忆的最好的伊甸园。
办校六十七年,曾经的校园已经开出最美的花,未来同一园区内(现鹭潮鼓浪屿美院,原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将继续延续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以“艺术为主题的国际化复合型文旅生态圈”的新形象,探索世遗鼓浪屿人文回归和艺术重塑之路,让每一位热爱艺术的朋友,都有理由来鼓浪屿做一次美好停留。
文章标题:听,鹭潮之声!——纪念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创办六十七周年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