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书写丝路史诗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卢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副主任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实施五年的过程中,组织的力量应该是最重要的。
此次工程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中国国家画院来具体实施,这就体现了组织的作用,即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能够以这样一个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国家画院是一个非常有行政组织能力的团队,从文本的制定到作者的选择,和在作者选题过程中都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整体进展,这是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另外,由于组织得力,更有效地发挥了最优的美术资源。工程集中了包括参与前两个美术工程的艺术家和我们从社会邀请及广泛征集的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来积极参与,既有艺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艺术家和朝气蓬勃的年轻艺术家。在验收评审现场确实看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也实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集中一大批优秀画家,创作一大批优秀作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形式上有突破、理论上有建树,我们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发挥专家的力量,开了数十次草图观摩会;在深化主题过程中,也更加体现了我们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力度。
卢禹舜、尚辉在验收评审现场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挥中国国家画院对中国美术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在以我们的艺术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每年多次组织艺术家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采风写生,更好地认识“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此次组织的力量也使得我们的艺术实践成果最大化,在实施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完成了一件作品的创作,还得到了诸多实践成果,同时锻炼了画家队伍,提高了大家的能力和水平,丰富了我们的创作经验。其间,我们还举办多次“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引起了学术界关于写生的讨论,同时我们也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等。这五年的创作过程留下的不仅是一件件作品,而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创造和创新是艺术的灵魂,鼓励艺术创造与创新也是我们在工程过程实施当中积极倡导的,比如形式上要有突破、材料上没有限制、观念上要有创新。更好地发挥大家在艺术创作本身的思考,使艺术家脱开条条框框。我们努力把一种文字表述的语境转换成用美术的方式与审美视角去阐释,在一个大的文化语境下对历史和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组委会和中国国家画院也积极地发挥了引领和导向作用,积极引导艺术家从文化自强和生活的厚重角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原则,对绘画本体的研究有更好的探索。
这次工程我们一再强调,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还要与时代紧密相连。这次工程是在配合“一带一路”倡议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的信念坚定,有着理想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加深如何从深化主题的角度去认识此次工程的文化价值,如何在普遍的认知中转化我们对个性化的探索,对艺术本体的研究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实际上,这对每位艺术家艺术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标题:卢禹舜:发挥组织的力量 引领艺术创新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