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张祖英:“国家队”主题性创作的集体亮相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18-11-29 18:09
《中国美术报》第131期 美术新闻本期头条弘扬民族精神?书写丝路史诗“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

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张祖英:“国家队”主题性创作的集体亮相

张祖英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副主任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已经先后进行了五年,在这五年时间里,大家风雨同舟、一步一步向前走,目前的结果得来非常不易。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今天中国的发展中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符合国家的开放政策,符合大的经济文化格局;另一方面,它也带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所以,这个工程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大方向,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来说,这样规模的创作工程应该是建院以来的第一次。中国国家画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创作院,等于是创作队伍中的“国家队”,因此对于作品的思想境界、学术水准等要求都会更高。在这次工程中,油画院的压力比前两次更大,但压力同样也是动力。历史性、主题性作品的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历史上,包括中国早期以及欧洲、俄罗斯等地产生的很多优秀的历史性创作都是震撼人心灵的。但是,有熟练的绘画技法未必可以创作出好的主题性创作,因为除了基本的能力之外,主题性创作还要对历史事件、社会状况有自己的分析、理解、生发,所以我认为主题性创作比一般的绘画创作更难。我们在抓这项创作工程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它比一般的创作难度更高,需要艺术家下更大的功夫。因为这项工程并不仅仅是把眼前看到的东西复制下来,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并没有亲眼所见,而是依靠艺术家的想象力、构思能力、绘画能力进行艺术表现。过去,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队伍往往比较注重艺术语言上的创造性,所以这一次的主题性创作工程对于原有的一部分研究员来说是一个挑战,未必人人都可以,因此也需要从社会上请一部分善于主题性创作的艺术家。

张祖英、尚辉、水天中、刘进宝在验收评审现场

几年来,大家经历过了、辛苦过了,过程十分不容易,验收评审便是这个工程的总结。以看到的作品来说,大部分是不错的,小部分作品仍具有改进的空间。从总结和回顾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工程的组织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我们开过十几次评审会,评委针对每一幅作品谈意见,但是由于作者没有参加,最后反馈给作者的意见远远不够。如果在前期能够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有些问题就可以避免,有些画面可能会处理得更好。所以,下一步对待一些没有完成或还要继续加工的作品,应把与作者直接沟通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使所有能够参展的作品更完整,不要让一张好作品因为某一个局部处理得不好而显得美中不足。我们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展览,是全国的专业性的“国家队”展览,观众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不要有让人遗憾的地方。当然,从验收的情况来看,作品风格十分多样化,语言上也有各自的特色,其中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深度。既然我们为这个工程花费了如此大的精力,而且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支持,我希望它可以是一个完美的展览。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