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展览资讯 来源:中国美术馆 2018-12-02 10:52
中国美术馆11月30日讯 2018年11月25日由内蒙古阿拉善盟行署主办,内蒙古阿拉善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内蒙古阿拉善盟文物局、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协办的”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在

中国美术馆11月30日讯2018年11月25日由内蒙古阿拉善盟行署主办,内蒙古阿拉善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内蒙古阿拉善盟文物局、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协办的”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布小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夏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内蒙古阿拉善盟委副书记、盟长代钦,人大阿盟工委主任查斯太,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靳生瑞,盟委委员、副盟长孙明泉,盟政协副主席、阿左旗旗委副书记、旗长戈明等参加了开幕式。吴为山、代钦分别致辞。孙明泉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在致辞中说,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总有它的背景。阿拉善自然风光独特优美,人民勤劳、勇敢、智慧,文化深厚,孕育了居延汉简和岩画这样的历史文化瑰宝。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不仅是极具文献价值、考古价值的历史遗珍,更是蕴藏美学价值、生命意义的艺术遗迹,值得后来者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那些大地上、博物馆里、书本里的典籍活化出来。这次展览就是把阿拉善的文化活化到中国美术馆来,呈现阿拉善人民最美好的情怀,我们为阿拉善鼓掌,我们为阿拉善歌唱!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委副书记、盟长代钦致辞

美术评论家、本次活动的策展人孙欣致辞

代钦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为进一步充分挖掘我盟独具特色的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赋予的区位优势,阿拉善盟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战略部署,着力打造“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国际大通道”及“国际旅游目的地”。举办这次展览,意在促进国际间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阿拉善岩画、居延汉简艺术研究和美学活化,展示阿拉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民族特色,增强阿拉善的地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塑造阿拉善的“国际名片”。

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

阿拉善,蒙语意为“五彩斑斓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岩画在该地区广泛分布,包括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等,被称为“北方民族的历史画卷”。岩画群共计97处,5万多组,再现了草原游牧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图景。在阿拉善,无论是自远古而来的岩画还是声名远播的居延汉简,都刻写了不可复现的珍贵史料。展览将呈现阿拉善地区的岩画和居延汉简,展现其特殊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揭示这些艺术创作背后的人文渊源,期望能够搭建一条链接当代人与古代审美理想、文化观念的路径。

“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展出岩画实物29件、以草原石人为主的雕塑6件、拓片39件、汉简106枚。展出的阿拉善岩画实物被誉为“世界美术活化石”,内容包括人物、动物、符号及狩猎、祭祀、舞蹈等,再现了曾在阿拉善大地上生活的原始氏族部落,以及匈奴、羌、党项、蒙古等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简牍则是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是我国边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其内容涉及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诸多领域,是研究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政治社会和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艺术展分为“仰观俯思·山海探幽”“千载咏叹·披图可览”“弱水流沙·木石共思”“丝路芳华·鉴古开今”四个章节,展示了阿拉善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契合“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名片,推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生态全方位高品质发展的具体实践。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3、5号厅展厅,展出至12月2日。(周一闭馆)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美在阿拉善

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

文/吴为山

被王国维先生认作是达至“千古壮观”诗境的佳例,除“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外,王维诗作《使至塞上》之“长河落日圆”亦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与“圆”二字构筑了简洁、概括的几何图式,大漠的壮美阔远尽在其中。文学艺术的壮观正是源于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超出日常经验维度,朝向贯穿古今、横亘中西的敞开的时空,朝向人类历史的文化渊薮。

“直”与“圆”,不仅是王维诗境的点睛之笔,同样也是上古时期阿拉善先民刻制在山林石间的岩画痕迹,是存世数千年兼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图像符号。岩画在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均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曼德拉山岩画群、巴丹吉林手印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群。内容涉及动植物、狩猎、放牧、交媾、舞蹈、交战、村落、帐篷、迁徙、人面、手印、蹄印等,除此外,也有文字、神秘符号、图腾等。阿拉善先民借助写实、抽象的雕刻手法揭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呈示出古代阿拉善的自然生态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其刻制手法、艺术造诣堪为古代艺术精品,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艺术、美学、宗教、民俗、民族、环境等提供了珍贵详实的视觉资料,而且为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美学、科技史、天文学、环境史、畜牧史、宗教史等学科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研究资料。

《淮南子·地形训》有云:“土地各以其类生……皆象其气,皆应其类。”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动植物、艺术、风俗往往都与这方水土紧密关联,某种程度上它们是一个共生的综合有机体,彼此影响,相互塑造。诞生于阿拉善地区的岩画、居延汉简虽来自不同历史时空,但它们都是经这方水土化育而来,仿佛贺兰山积雪消融,从文化生命底涌动。古老的岩画似字非字,神出古异,迁思妙想;而古老的文字似画非画,朴茂风致,意象万千。若说岩画是文字创生的萌芽形态,那么,汉简中的文字某种意义上则是岩画层累变异生发的果实。“直”与“圆”所在的地理方位,正是位于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居延地区,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运输补给站和防御屏障,居延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交流的多重作用,是历代丝绸之路交相往复的重要见证。作为汉之遗墨、国之瑰宝的居延汉简是长城边塞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内容涉及汉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领域,它的发现与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并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不仅是极具文献价值、考古价值的历史遗珍,更是蕴藏美学价值、生命意义的艺术遗迹,值得后来者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鉴古是为开今,开今是为携手朝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继往开来,启励来者,是中国美术馆不忘初心的历史担当和时代使命。在我馆举办“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旨在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打造西部地区历史文化名片,推动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生态全方位高品质发展。中国美术馆将一如既往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坚持艺术服务于人民的指导思想,挖掘历史长河中籍籍无名的创作者所刻写的鲜活艺术形态,彰显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崇高的生命态度,借助“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深度挖掘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向各民族奉献兼具历史人文品格和学术水准的艺术飨宴,向全世界敞开中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宽阔的文化胸怀,将历史的温度、文化的温度、情感的温度、心灵的温度传递给身临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美在阿拉善,美在西部,美在中国,美在新时代!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