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成立 50 周年,能给中国时尚带来怎样的启示?
位于纽约的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简称为 FIT 博物馆)在2019年年初迎来了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为表庆祝,博物馆特意策划了全新展览「Exhibitionism」借以回顾历年里的诸多精彩瞬间。
1.单一时装设计师个展容易变成造神运动,将不同设计师进行比对才能提炼出批判性的论断
Three Women
展出时间:1987/2/24 - 4/18
策展人:Richard Martin & Harold Koda
Richard Martin 和 Harold Koda 被普遍认为是为 FIT 博物馆开创了新格局的人物,前者是艺术教育背景出身,而后者是因跟随着传奇时装编辑 Diana Vreeland 布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些戏剧化的服装展览而得以进入到业内。这场「Three Women」展览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策展叙事打破了常规展览的单线性和平面化,讲述内容自然也变得生动立体起来。它将三位不同时期、国籍、背景的女性时装设计师 —— 三十年代擅长斜裁的巴黎高级定制设计师 Madeleine Vionnet,四十年代打造了美式时装休闲运动形象的成衣设计师 Claire McCardell,和八十年代在西方时装时装界引起巨大讨论的日本人川久保玲 —— 串联在一起,通过比对凸显几人身上共同的超前创造思维。后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Schiaparelli and Prada: Impossible Conversations」展览,就颇有「Three Women」展览现代版的意味。图片展示的便是展览里川久保玲作品的单元,地面被设计师指示用水泥浇灌,人台也是随机地散布在地面上,观众无须仰视即可和展品眼光持平地近距离欣赏。
2.时尚无需证明其是艺术来寻求地位,但这两者间的确有着相通之处
Fashion and Surrealism
展出时间:1987/10/30 - 1988/1/23
策展人:Richard Martin、Laura Sinderbrand & Harold Koda
FIT 博物馆不像其他博物馆同行一样急于证明时尚是艺术的一种,但偶尔他们也会用厉害的展览解释下这两者间的确有相通之处。1987 年的「Fashion and Surrealism」便是一例。而选择讨论时尚与超现实主义间的关系,其立意本身就已赢了其他力图把时尚归类进艺术的展览,毕竟时装创作和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都是紧密地围绕着人体进行讨论(特别是女性身体)。就像 Martin 在展览名录中写道的:「时尚是超现实主义依旧寄居着的最后场所。」图中展示的是三件重要展品:左边墙上的是插画师 Antonio Lopez 戏谑演绎一个女人演变成一只高跟鞋的全过程,中间和右边是 Charles James 和 Elsa Schiaparelli 两位设计师以超现实主义风格重要标志龙虾为灵感创作的服装。
3.时尚存在于社会各处,需要人们用平等的眼光不断发掘
China Chic: East Meets West
展出时间:1999/2/16 - 4/24
策展人:Valerie Steele
早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引起争议的「中国:镜花水月」展览举办十余年前,FIT 博物馆就已策划过史上第一场探讨中国服饰、艺术、文化对于西方时装设计产生影响的展览了。策展人 Valerie Steele 本身就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她和中国史学家丈夫 John S. Major 在八、九十年代时就曾多次来华,并时常为诸多学术期刊撰文,力图扭转西方学术界和时尚界长时间来的「中国没有时尚」的刻板印象。「China Chic」展览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以平视的眼光关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而非站在以西方为中心的高地上进行俯视。图中展示的是 Yves Saint Laurent 1977 年秋冬季「中国」系列,其诞生背景在 Steele 看来,标志着「全球对于这个东方古老国家开始了新的关注」。另外关于展览的一个八卦是,展览名录原本是有推出中文版的计划,但最终是因为其中收录的一张 Vivienne Tam 作品图片而未能实现。
4.时尚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和视觉材料,服饰本身也有待观察和解读
The Corset: Fashioning the Body
展出时间:2000/1/25 - 4/22
策展人:Valerie Steele
这是另一场让 Valerie Steele 声名大噪的展览。胸衣是西方时装界最受争议,也有最多迷思的服饰款式之一,「The Corset」展览则用深入浅出的手法打破了人们对于胸衣的很多刻板印象,例如胸衣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穿着难受,禁锢扭曲着人体形态,合适的尺寸和款式同样可以带来舒适体验感;另外,胸衣也并非只存在于上流社会富家小姐之间,而是被各个阶层的女性都曾接受。为了准备这场展览,Steele 也采用了很多早前未曾被人使用过的研究手法,如逐一测量了每件展品的实际尺寸数据并在展览中提供给观众等。这些某种程度上都带给了时尚研究领域长时间来,只注重解读文本和视觉材料,忽视关注服饰本身习惯新的启发。
5.着装者的品位和设计师的创作同等重要
Daphne Guinness
展出时间:2011/9/16 - 2012/1/7
策展人:Valerie Steele & Daphne Guinness
几乎所有时装展览都是以负责创造的设计师们为主角,却忽视了在时尚体系中,作为接收方的着装者们对于时尚价值的进一步扩充。「Daphne Guinness」便是个反例。这是 FIT 博物馆举办的首场以个人衣橱收藏为主题的展览,全部的展品均是出自社交名媛 Daphne Guinness 本人。「我当时见到 Guinness 时就跟她讲:我们展览一般会有八十套衣服。你的衣橱里肯定也有这么多吧,」Steele 透露道,「Guinness 本人其实非常害羞,觉得举办一场关于自己的展览这个想法太张扬。但实际上合作过程是非常愉快的。她的个人衣橱本身就是在用电脑登记在册的,这就使得前期研究过程异常顺利。」为了这场展览,Steele 还特意委任制作了一支关于 Guinness 的全息投影短片,置于展厅天花板上播放,寓意着即使是 Alexande McQueen 这些设计师创作了展览中卓越的服装,但是 Guinness 个人的风格赋予了这些服装独特的魅力。
6.不要畏惧触碰会引起争议的话题
A Queer History of Fashion: From the Closet to the Catwalk
展出时间:2013/9/13 - 2014/1/4
策展人:Valerie Steele & Fred Dennis
这是让 Valerie Steele 最为自豪的时装展览之一,因为「其他人未曾也未必敢于涉足这个主题」。展览颇具开创性地把主题定为了时尚与非异性恋者族群间的关系,探讨这些族群人士独有的自我着装风格,以及性别认知对于某些时装设计师的创作影响。展品既包括了如图中展示的男同性恋族群偏好的皮革装扮,也有 Christian Dior、Gianni Versace、Thierry Mugler 等同性恋设计师的华丽晚装作品。「FIT 博物馆是一所处在大学教育机构中的博物馆,所以我们更方便触及些比较有争议性的主题,私立或国立博物馆就会因为担心冒犯观众而有所犹豫。」
7.展品的出处不详,或许也可以成就一场好的展览
Faking It: Originals, Copies, and Counterfeits
展出时间:2014/12/2 - 2015/4/25
策展人:Ariele Elia
和所有博物馆一样,FIT 博物馆需要时刻为馆藏添置新品,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藏品出处让人起疑的情况。既然时装是批量生产的商品,那么究竟哪个出处源头最能代表设计师和品牌真实想法,就成为了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这也是这场妙趣横生展览的策划缘由。策展人 Ariele Elia 收集了多件样式近似的服装,其中有时装品牌的核心样衣,设计师授权生产的仿制品,无名违法的赝品,面向消费者的改良款式等等,一并探讨真与伪、仿制与抄袭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像图中展示的便是 Chanel 时装屋的创作,和 Chanel 本人授权美国百货公司仿制生产的款式。展品的真伪性一直是策展过程中的复杂议题。艺术展览中出现赝品会让人感到极不真诚;而在合适的操作下,时装展览反倒是能避开这样的批评 —— 毕竟,这也是时尚产业一个侧面的真实反映。
8.放眼全球创意阶层,打破传统西方中心论
Global Fashion Capitals
展出时间:2015/6/2 -11/14
策展人:Elizabeth Way & Ariele Elia
时尚是一个高度以西方为中心的产业,其中又以四大时装周 —— 纽约、伦敦、米兰、巴黎 —— 为行业的风向标。但在步入千禧年十年有余的高度全球化当下,这般论调已经显得有些过时。「Global Fashion Capitals」便是希望打破「西方中心论」,去关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下,新生代的时装设计师们。图片展示的是来自上海的两位设计师:Uma Wang 和 Masha Ma,前者是 FIT 博物馆馆长 Valerie Steele 当下最喜爱的设计师之一。Steele 不仅会每季出席 Uma Wang 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发布会,在去年三月来上海做讲座期间,她还特意拜访了 Uma Wang 沪上的店铺,为自己购置了新衣。
「Exhibitionism」展览同名名录封面,由 Skira 出版社发行。
「Exhibitionism」展览从 2019 年 2 月 8 日到 4 月 20 日,在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展出
文章标题: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的精彩瞬间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