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色彩背后的缩影:俄国油画中的「斯国斯民」
提及俄罗斯的艺术,除了莫斯科地铁内的壁画及彩绘玻璃镶嵌的浮雕、俄罗斯博物馆、冬宫等,你会想起俄国的油画创作吗?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是目前于世上收藏最多俄罗斯绘画作品的博物馆。但想了解俄国油画的魅力与历史,不一定要千里迢迢到彼岸。澳门艺术博物馆现正举行「斯国斯民 —— 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精品展」,展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由 18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叶的珍藏,合共 70 件油画和雕塑作品;展览分为 3 个时期,从而了解俄罗斯的主要艺术风格及箇中演变。
「莫斯科红场」由阿列克谢耶夫所绘,他是俄罗斯最早开创城市风景画的大师之一。
18 世纪末:贵族、风景与宗教
展览以 3 种颜色区分不同时期,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叶展区以红色标示。此时的俄罗斯油画艺术深受西欧宫廷艺术影响,古典主义及新古典主义主导了绘画的发展。18 世纪中叶时建立的皇家美术学院,主要绘画肖像画、风景画、 静物画、历史和日常生活等题材,培育了不少画家。展览亦展出俄罗斯第一批风景画家的创作,如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夫(Fyodor Alekseyev,1753 – 1824),他描绘 18 至 19 世纪百年之交,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德堡的景色,油画「莫斯科红场(Red Square)」描绘克里姆林宫城墙一隅、救世主塔楼及圣瓦西里主教座堂,左边广场尽头是商贸中心,而教堂前的高台是宣谕台,宣布一些重要法令。从画中建筑到贵族与人民的服饰,可了解他们的社会阶级,也可得知当时的城市面貌及生活。
格里戈里.卡尔波维奇.米哈伊洛夫(Grigory Karpovich Mikhailov,1814 – 1867)的「圣像前放蜡烛的姑娘(Girl that places a candle before the image)」以教堂为题,如以圣像壁为背景,墙壁上挂有受人尊敬的喀山神母(Our Lady of Kazan)的圣像,当中以珠子、宝石和缎带为装饰。作品由鲜艷的红、白、蓝、绿和金色构成,对比鲜明。明亮的颜色突出了衣物上蜡烛的火焰所反射的暖光。此幅作品中活泼、流畅及细腻的笔触和用色,正是沙龙学院派艺术的特点。
19 世纪下半叶:民族绘画兴起
马科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在伏尔加河畔」(流浪者)。
到 19 世纪中叶,随着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美术界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变化。在艺术发展上,也有相似这样的脉络演进,艺术学校入学的种种限制,让一般平民难以登入艺术殿堂。此外,画作亦渐渐倾向现实主义,同时出现了巡回展览画派。14 位圣彼得堡美术学院的年轻毕业生公开与学院决裂,他们强调作品的思想性、社会性和主题性,认为画作应反映现实生活及揭露社会问题,相信艺术具备改善社会的能力。
巡回展览画派艺术家首先选择现实主义为主题,他们描绘了人民生活的场景、家乡的自然风光以及同时代科学文艺创作代表的形象,是次展览就有由画家尼古拉.戈(Nikolai Ge,1831 – 1894)所绘「战争与和平」作家托尔斯泰的肖像。1884 年,托尔斯泰同意尼古拉.戈在自己的家里(即当今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为其作画;期间,他沉醉于文学创作中,甚至忘记画家的存在。此外亦有弗拉基米尔.叶戈罗维奇.马科夫斯基(Vladimir Makovsky,1846 – 1920)的经典作品「在伏尔加河畔(On the Volga)」(流浪者),他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最具才华的画家之一。伏尔加河在俄罗斯国民经济、农业和城市建设中有着巨大意义,在俄罗斯文学中常称其为「母亲河」。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纤夫、装卸工、流浪汉等鲜明的人物形象给马科夫斯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 世纪:苏联时代
马什科夫的「莫斯科食物.面包」。
1917 年的俄国革命事件,为 20 世纪俄罗斯艺术历史的分界线。绘画渐渐出现反映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新主题和人物,国际友谊成为俄罗斯艺术家最重视的一个主题,如展览内展出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梅利尼科夫(Andrei Mylnikov,1919 – 2012)所绘中国女孩的肖像。而「莫斯科食物.面包」则是伊利亚.伊万诺维奇.马什科夫(Ilya Mashkov,1881 – 1944)之作,他是「方块 J」(Jack of Diamonds)创意协会的创始人和积极参与者之一,该协会艺术家的作品以西方最新艺术(后印象主义、野兽派),以及「原始」艺术的成就为基础。他们所称的「面包静物」也是一个极受欢迎的主题,希望以俄国的粮食展现现实主义的艺术。虽然展区分别以红、绿及蓝作为区分不同时期的俄国作品,只要细心留意画作的笔触、铺排,亦可从当中的主题及风格了解不同时期的画家特色。
文章标题:俄罗斯油画中的“斯国斯民”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