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在中国是一个创举。雕塑创作营在中国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最早的应该是 1993 年在威海举办的国际雕塑创作营。从那以后雕塑创作营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在全国蔓延开来。很多城市都举办过同样或者说类似的活动。但是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就世界范围看,能够查到的沙漠雕塑创作营的资料非常有限,有记录的就是 1993 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 Broken Hill 布罗肯希尔市举办过的一次沙漠雕塑创作营。当时是由一位叫 Lawrence Beck 的艺术家策划组织 12 位来自各国的艺术家创作了 12 件以当地沙石为材料的石雕作品。
过往的雕塑创作营无非是将作品置于城市绿地,或者在街区,或者在其它公众可以停留的公共场所。而公共艺术在学界所认可的模式是公共艺术与人居共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物。所谓“沙漠雕塑”最吸引人也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就在于将雕塑作品直接放置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它直接挑战了公共艺术原有那种被动的尾随公众的状态,取而代之是引领公众走向大漠去领略沙漠环境+雕塑艺术的另类魅力。
而对于雕塑艺术家,沙漠雕塑挑战了我们原有的雕塑、绿地、城市、树林、蓝天、人的固定搭配,取而代之的是雕塑、沙漠、蓝天、人的单纯而异样的关系。这一切无不让人喜出望外。从这个层面上讲沙漠雕塑之于公共艺术更具开创性价值,其开创性就在于公共艺术不一定非得在人居环境中被动地落户,而是完全可以以主动的姿态走出去,走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独自去开辟一片新的人文景观。
据笔者在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现场的了解和观察,无论是在酷热的夏天,还是在严寒的冬天,几乎每一天都能见到拉家带口的百姓远道驱车前往游览。到了节假日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在目前更加强调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的形势下,民勤沙漠雕塑颇具示范性价值。当地政府在这个项目的决策上极具开创性魄力,而全社会的积极反响和综合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回报又使他们产生了信心和继续主办下去的决心。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将继续举办下去,一个颇具规模的西部沙漠雕塑公园必将诞生在民勤,在我国的西部必然会出现一处出自于当代人之手的新的文化遗产,也许会与西边不远,离民勤仅仅 900 公里的敦煌文化遗产相呼应,相媲美。与此同时,其成果、其影响也会通过参与的国外雕塑家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朱尚熹|《雕塑》杂志主编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会员部部长
文章标题:朱尚熹 :公共艺术的开创性姿态——浅议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