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毕业展

美术综合 来源:雕塑头条 2019-05-12 18:07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毕业展于5月9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毕业展主要分为社会实践(艺术乡建)与校园主题公共艺术创作两个部分,集中展出了公共艺术系2015级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毕业展于5月9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毕业展主要分为社会实践(艺术乡建)与校园主题公共艺术创作两个部分,集中展出了公共艺术系2015级37位公共艺术学生的毕业作品,涵盖了公共艺术策划设计、互动装置、雕塑、新媒体装置、公共艺术设施等多元作品类型。

5月10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雕塑学院院长杨奇瑞、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傅中望、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王志刚、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洪涛、天津市文化产业学会会长薛义、天津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王学斌一行公共艺术专家团到访天津美术学院,前来参观公共艺术毕业展。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贾广健、党委书记孙杰、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龚立君、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公共艺术系主任李迅出席接待了各位专家。专家们在院领导及公共艺术师生的陪同下,认真仔细的参观了毕业作品,其间与毕业生们深度互动、交流指导,肯定了学生们富有创意与青春活力的作品,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院领导与专家团合影

院领导热情接待到访专家

专家参观展览并与学生交流

专家与公共艺术系师生合影

参观过后,专家团与学院领导及公共艺术系的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座谈。座谈会上,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龚立君首先介绍了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隶属于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环艺与公共艺术之间其实是天然结合的两个专业,彼此之间有很深的互补联系。目前在教学中,两个专业之间也是师资共享、协作密切。此次毕业展中的艺术乡建项目,就体现了环艺与公共艺术两个专业之间的合作协同,这种优势结合的跨界思维与实践在未来教学中也是一个趋势。

专家与学院领导及教师座谈交流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龚立君介绍情况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傅中望先生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傅中望先生谈到这次观展感受,认为: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是最可贵的,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有很好前期的思考,特别是一些观念形态的作品。今天很多作品在思想、想考问题、表达问题、选择媒介方面和雕塑传统的塑造和造型体现的不一样,确实是有想法,从概念到最后的材料表达都是很有创意和新意的。交流中得知,天美公共艺术教学涵盖了景观、雕塑、建筑等很多方面,这其实对公共艺术来说是必须的,有了这些知识系统再去思考问题就不一样了。从这方面来看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的专业教学还是很有成效和成果的。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雕塑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雕塑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谈到这次公共艺术毕业展总体印象很感动,很有活力。学生很可爱、单纯、认真、纯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风。作为第一届毕业生能有这样的效果非常好。杨奇瑞教授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出发谈到,中国美院从02年开始做公共艺术专业。从一个系发展到一个学院,也是在不断尝试。因为城市化兴起了需要多元呈现的文化艺术,我们应该应对这个问题,边做边学。以我们的经验,公共艺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类型是:第一、培养造型艺术能力,造型艺术在公共艺术中起到基础作用,关于美、艺术、经典性要有这些东西。第二、设计艺术。设计来说也是一种方法论,教会如何认识社会现实、认识空间尺度,包括景观、园林、空间这些技术性的东西,是系统的知识。第三、当代艺术。公共艺术有很强的应用性,但由于这种指向,它也有可能会把学生带向中低层次的意识当中。越是应用的领域,越应该有高端的思想引领。当代艺术是培养独立人格的东西,所以要有这部分的东西在里面。在这次的展览中我都看到了这些方面,包括艺术乡建的课题就和当下社会需求、中国特色的环境结合很好。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发言

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结合这次毕业展从艺术创作方面谈到了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这次展览让我进一步的感受到公共艺术的特点。公共艺术不同于雕塑,互动性强有趣味。这次展览中许多学生的作品都很有观念性,可以看得出来老师的引导起了很大作用,学生们对公共艺术也有相当的认知。鲁迅美术学院公共专业刚刚开始一年,也是一个新的专业,也处于摸索阶段。看了这次展览,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原主任王志刚教授发言

王志刚教授对这次展览评价道:展览总体有种新奇的感觉,学生和教师团队有种蓬勃的感觉,教学理念和心态上是年轻化的。教学理念更多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怎么参与进来,教与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对公共艺术本身有一定局限性,新型专业落实到学校教学里有一定的滞后性。天津美院将公共艺术放到环境艺术学院结合是最合适的。公共艺术应该在开放的空间里,不同于雕塑。公共艺术的形态是千变万化的,没法局限在某一个模式中,这个就具有吸引力了。对学校办学来说,就带来了一个新的巨大的课题,探讨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应该放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适应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当中。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课题,也是对学科的挑战。公共艺术必须是要跟人有关系的,能够互动的。它跟一般学科的区别在于,不是一定要强调作者的主观性,而是凸显公共性。这次展览里还有乡建课程,将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求纳入到课程中真实的做出来,我认为很好。我们也做过石节子的乡建,就是要让艺术进入到乡村,让学生与农民成为共同的创作者,这样的公共艺术才是在地生长的,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天津市文化产业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薛义教授

薛义教授谈到公共艺术教学,他认为环境建筑与公共艺术的结合特别好。现在文化、旅游合并了,国土、规划合并了,能够说明这些事一定要融合,公共艺术也一定是一个融合的产物,需要有环境、建筑这方面的课程基础。在本科阶段,应该把什么当重点去授课?公共空间艺术,首先应该研究的是人,如何在公共空间中感受到人的尊严、人的需要。第二研究的是环境包括自然的、人文的。第三个才是作品怎么互动。在中国,对设计师要求很高,需要许多综合的专业素质。我认为融合特别重要,一方面我们课程去融合,另一方面学生自己去融合。所以今后我们需要多做一些探讨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美术学院景育民教授

景育民教授作为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创办人,谈到:公共艺术创办至今我们做了几件事情,一是对自己师资队伍的锻炼和培养,二是国内广泛激活了交流的资源,这些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可能性。去年我们策划了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呈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理念,在业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有专业的视野,但经验不足,正在逐步调整对于教学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更多的融入社会性的、公众的、参与城市空间的一些实践,这些在课程和毕业设计中都应该有所涉及。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出特色来。

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李迅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李迅教授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发言,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与支持,也谈到天津美院公共艺术系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我们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在这四年的过程中累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新的专业而言,起步阶段教学工作困难重重,目前正在结合现有的师资去不断调整完善我们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还不成熟。我们踏出了第一步,需要来自各方各面的关怀和帮助,需要兄弟院校间更多的交流。

部分参展作品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