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丨两位策展人侯昌恒、吴克军对谈12位参展艺术家,以“自然的双重性”主题为线索,呈现艺术家各自的创作情景。两场《六人谈》反复触及山水画创作实践的相关命题,回应传统,观照当下,形成独立但协调流动的山水复调。这是一次追问、探秘、溯源艺术家个人创作的实践之旅。
▲ 六人谈(上篇)现场视频
▲策展人侯昌恒先生主持六人谈
侯昌恒:“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是“自然的双重性”杭州展四年后在西安的第二次呈现。这次展览我们筹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以沿革与重构为线索呈现当下水墨多元的艺术格局,邀请到来自全国各地极具代表性的36位山水画家,接下来我们就把话筒给各位老师。李云集老师这次展出的作品属于当代水墨范畴,现在请李云集老师以这次展览“自然的双重性”为主题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 参展艺术家李云集先生发言
李云集:我在(西安)美术学院教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艺术本身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这次展览的主题是“自然的双重性”。在西方古典哲学里边也讲“自然”,所谓的自然哲学是在一个自然有机目的秩序里讲“自然”。自然的概念在中国山水画里是怎么表现的?我们从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来看,从展子虔到黄宾虹,是一个从开始到高峰的漫长过程。但是在这样一段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绘画发生了什么?有哪些变化?西方艺术强调批判,中国绘画讲传承,但中国画在观念上有很多缺失。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绘画围绕上帝在作画,文艺复兴之后,上帝死了,人们走向了一条持续演变的自我诠释之路。这一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代,从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来看,明代的山水画既不具备宋代山水画开宗立派的样式,也不具备元代隐逸山林的野逸,更缺乏清代水墨的自立感,明代的继承和批判是缺失的。这也是当下我们从事山水画创作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想中国画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山水画经过这么漫长的传承,我们需要伟大的画家去进行自我精神上的梳理。如今的大时代,在文化发展、艺术多元的前提下,消解大师的垄断是必然的。这些是我最近做中西比较发现的一个问题,当然它还不成熟。
侯昌恒:昨天看了您展出的作品当代元素极强,强调对画面的构成感,形式上强调对称和稳定,谈谈您在创作中这些元素的心得吧!
李云集:我这次展出的是2017年创作的作品,它是阶段性的成果,包含了我在中西对比研究上的发现。我强调阶段性成果的前提可能是理性的表现,这些(作品)是我某个时间段的呐喊。
▲策展人吴克军先生主持六人谈
吴克军:我觉得李老师的画里边有很多对中国传统绘画要素的批判,对传统的诗书画印的应用与消解。整幅画面看下来是一个很锁闭的状态,比较直观地表现一种遮蔽状态,中国文化要素全都封闭在里边。实际上也引出我们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出路在哪里?
李云集:对于中国绘画传统的范畴,一定是需要反思的,这种反思需要回归哲学本身,回归自然本身,它是在一种思维逻辑体系下的理性表现,拒绝粗暴式嫁接。
侯昌恒:李云集老师从中西绘画的对比研究中总结的批判、反思意识,很值得我们今天从事山水画创作研究的人去进行学习。好的!那下一位就请崔海老师,我对崔海老师作品的界定,是将其归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崔老师的作品表达我认为还是属于传统的笔墨范畴,那您本人如何对自己作品进行界定?
▲ 参展艺术家崔海先生发言
崔海:我自己感觉画画是很复杂又极其简单的事情,刚才李老师说到“自然的双重性”问题,文人画讲究的是宽容,通过这次展览,我觉得每位画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同风格在一起就是宽容,越宽容就越具有个性。就我自己而言,画画跟打游戏一样,就是画画这件事,更符合我自己的生活喜好。再一个我觉得搞艺术创作其实很简单,就跟男女之间谈恋爱一样,你喜欢你就去做。还有就是我觉得画画就像是一门手艺,一门传统的手艺,创新不是故意创作出来的,它内含了手艺上的精进,当然我自己的风格也并不是特别的突出。
侯昌恒:崔海老师抛弃谈画面和欣赏,只谈感受,很有意思。那么接下来党震老师,党老师参加过第一次的“自然的双重性”展览,他刚刚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规模比较大、呈现比较全面的个展,这次个展让我对党老师的认识就是他是一位造诣比较全面的艺术家,在自身绘画语言上,他以西方素描元素的绘画语言表达了对中国画传统的回望和致敬。
▲ 参展艺术家党震先生发言
党震:“自然的双重性”历史有很多年了,这里边很有意思的是对“自然”和“双重性”概念的理解。我觉得自然的概念,每个时代,每种知识结构的人都会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之所以多元与多重,也是因为人的不同,自然的多重性也是人的多重性。就这个问题而言,我们怎么理解“自然”非常重要,我希望自己保持一份平常心、平淡心,不被当代艺术的一些观念所绑架。前几天我在刘进安老师家里谈话的时候,提到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我们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这就是艺术家要对自己有要求。眼界的开阔,自己心胸对格局的理解,这里不仅需要具备匠人精神,也要求我的眼界与思想有穿透力,我的手能不能更狠一些。中国的当代艺术,水墨的时代精神,仅仅多元是不够的,多元就是想法、样子多就叫多元,还得有深刻,所以我特别希望“自然的双重性”这个展览,不是说从山水入手解决所谓的山水古典文化的思路,这里一定要理出,什么是“山水精神”的当代化,这样的精神怎样在一个人的格局、格调上复活。
侯昌恒:党震老师表达很有激情,他刚才谈的问题也是我们当代山水画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摆在每位艺术家面前的主题与使命,我们这次展览争取做到多样性的呈现。那么接下来请杜小同老师来讲讲,这次的山水画邀请展,你的“海水系列”在题材上很突出,对此您怎么看待?
▲ 参展艺术家杜小同先生发言
杜小同:我有一个想法,中国画在未来,可能没有山水画,没有人物画,没有花鸟画这些分类,这样的分类可以看出我们还停留在讨论农业社会的问题。这个分科的方法是美术学院初建时按照传统的画种,一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教学的便利;一是教师队伍的原因,教学针对性很强,画花鸟的,画小写意的,这个给自己就背上包袱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本来包袱就很重,如果把问题弄得很细,这就很难再往前走一步。这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我们的传统太强大了,但是每个个体如何走进传统,又从传统里走出来,这个很重要。画来画去,还是黄宾虹、倪瓒,不是你自己。还是要坚定,把让你感觉安全的元素去掉,最后的判断都是通过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艺术修养、你的胸怀做出来的。分科画室的模式,很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容易形成固定的题材和创作模式,水墨的未来一定是避开最实的那部分,走向抽象的。山水画画的其实不是山水,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自然,所以水墨走向一定是朝向抽象的,这是我的思考,这里面的可能性太大了。
吴克军:画画就是较劲,跟古人较劲,跟今人较劲,还有就是跟自己较劲,崔海先生是跟自己较劲。刚才党震先生的那段话对我的刺激是比较大的,画画如果纯粹是技术的事情,我觉得没有必要多谈,每一个被称之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他都应该是一位思想家,也就是他能够给人带来很多的启迪,这种启迪是有穿透力的。画家的眼睛和一般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画家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带有一定的思想性,现代甚至当代性,他走在最前边,他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这种东西很多时候就是本质,本质具有力量,它能引领人们去思考,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思想引领我们,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就会走向荒芜,我觉得党震先生画面当中体现出来的和思想方面体现出来的具有一致性。杜小同先生的绘画,和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思维,生活生存状态有一种契合关系,他考虑的是少数人的精神状态,画面的那种空阔、寂寥让我们有一种自怜感,他考虑到非常多的问题但表现又非常单纯,杜小同先生画面里的人是疏离的。
侯昌恒:邵泳老师我是见证了他的三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是偏传统的青花系列;第二阶段是两年前他在宁波做个展的时候我称之为构成系列,画面构成和色块对比很强烈;第三阶段是这次展览的呈现,我感觉邵泳兄找到了他要表达的东西。
▲ 参展艺术家邵泳先生发言
邵泳: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之前的中国农业社会文化背景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自然,我们不应局限于客体自然的范畴,今天的自然很显然是一个大宇宙观,还要包括人造的各种景观,建筑、科技等。对于双重性,佛家里面讲两面性,也是多重性。今天中国的社会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与几千来中国古代社会在自然体系里不同,处在转换过程当中。艺术作品创作什么,怎么创作,需要转换一个语境。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是什么,这里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判断与认知。这次的展览我觉得是分为三种类型的画家:一部分依然是在传统山水画范围之内,做笔墨语言上的更新迭代;一部分是从中国画体系之内生发,但有强烈的表达以及开放出多种的可能;另外也有少数以当代艺术的角度切入水墨的语境,这里涉及在绘画语境的开拓和突破水墨材质方面的实践。
侯昌恒:邵泳前段时间在纽约参加的一个展览在水墨材质上的实践,也说明了你一直在力图打破自己,寻找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秦)修平的题材很符合这次“自然的双重性”展览主题,之前我在南京你《古意修平》的个展上,是为纯古意系列,到这次你参展作品的绘画语言有了很明显的转变。作为一个当代性的艺术家,你对元四家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得。这次展览你的两幅大画,我觉得你是在用当代观念对中国传统回望的表达,我的这种解读不知道您本人是否认可?
▲ 参展艺术家秦修平先生发言
秦修平:这是一个个人的时代,无论你喜欢传统还是当代,我觉得都是个人的探索,是不一样的声音,而且谁也不能说服谁,我完全可以去挑战所谓的权威,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像刚刚谈到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人的觉醒,就是以人的视野去看待事物,包括我觉得徐悲鸿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你去平视一个人,就是我们以人的视野去看待另一个个体,这在我们以前的传统里是没有的。对于传统,我没有对传统进行特别深入的了解,我只是对传统的图像比较感兴趣,就是说我们作为画家,可能更敏感它画面的一些信息,我可能会挪用传统里的元素,但挪用完全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前段时间我给学生上课也经常讲,我说我们小时候用写一篇观后感来表达自己,但我们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都不会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这就回到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绘画之于我们而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把技法称为语言,我们多少把它当做语言来用,你既可以把它画得很传统,你也可以把它画得很当代,这里有你的参与。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画会发现,这个“人”没有了,人是缺失的,就是为了语言而语言。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我们想表达什么?哪一种语言可以用。
党震:说得很多我都赞同,但是最后一句:我们想表达什么,哪一种语言可以用。这个时候语言成为一种武器,所以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时候,我可以用多种语言。但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是我生命的同化,语言即我,就是我只能用这个语言表达,甚至忘掉题材。
秦修平:语言是一种工具,但不见得是一种武器,只是虽然它是工具,但也是为我所用,且不排除将它用得恰到好处。
侯昌恒:这个争论很有意思,当自我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时,绘画语言确实生成为表达工具。党震的“语言即我”也没错,对艺术家而言的确如此,对艺术创作充满激情与迷狂的状态确保了艺术创作是与个体自我切身相关的,对于绘画而言就是“心手合一”,这也是一份赤诚的体验。那我们今天的六人谈关于绘画语言的争论暂时结束。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身的问题来的,虽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恰恰是这种差异性同时也表明了艺术存在的诸多可能性。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六人谈(上篇)
时间丨2019年4月20日上午10:30-12:00
地点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主持丨侯昌恒、吴克军
视频丨雅昌艺术头条
本期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崔海 党震 杜小同 李云集 秦修平 邵泳
文章标题:艺术家 · 对谈丨“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amp六人谈(上篇)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