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头衔不等于才艺

美术综合 来源:艺品生活 2019-05-24 13:25
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家诟病比较多的是关于协会“主席”这些有头衔的书法家、美术家卖作品的一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大概有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个人做主席、副主席,他的字画

这一段时间以来,大家诟病比较多的是关于协会“主席”这些有头衔的书法家、美术家卖作品的一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大概有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这个人做主席、副主席,他的字画确实有口皆碑,主席的头衔和艺术上的成就是一致的;还有一种情况,艺术和他的头衔是不一致的,其中有的人本来以行政能力、组织能力见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品、头衔和艺术三者是统一的,也有三者不统一的情况,这里又引进了人品的概念。

头衔不等于才艺

吴作人及其作品《熊猫》

现在业界关于这个话题评议很多,我认为还是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也不能说凡是主席都写得不好;也不能说凡是主席,他的字画一定是非常好。从历史的情况来看,有的书法家主席、美协主席确实作品也非常好。比如像以前吴作人、靳尚谊都做过全国美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主席,没有人说他们画得不好,也没有人说他们不称职;启功先生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主席,谢稚柳先生做过上海书法家协会的主席,从未有人怀疑他们艺术上的造诣,所以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一致的。

头衔不等于才艺

启功于1983年写的手书

有种情况是头衔和他的艺术不对称,但是他自己不觉得,周围的人也没有意识到。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凡主席皆才艺高,这样容易形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在社会上就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印象。也有一些收藏着、评论家或者经纪人,他们不太懂艺术,就以头衔、级别来选人、选艺术品。凡是主席、副主席就要投资,有投得好的,也有很失败的。这两年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退下来以后,不做主席了,最后他的画价掉下去一半都不止。最近网上关于这种现象的议论比较多。我认为这个可能是要几方面来考虑的。以后像这种学术团体和艺术团体在选择负责人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人品、才艺、组织能力”三者都对称的人。而业界则要转变评价标准,把才艺和人品放在更高的位置。

头衔不等于才艺

靳尚谊《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1976年作 军事博物馆藏

就我们收藏的传统来讲,从来没有与头衔和艺术挂钩。我们以前玩收藏,三、四十年前的人从未把“头衔”作为考量对象。比如说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上海主席只有一人,但是艺术家群星灿烂,从来不会只看头衔,不重才艺。像上海的吴湖帆、陆俨少、林风眠等,很多大家都没有当过主席,陈佩秋老师也没有当过上海美协的副主席,所以我认为要改变一个观念,我们自己玩收藏的人,写艺术评论的人要实事求是,要具体分析。收藏还是要收艺术上很有天分、很有创意的作品,收以后历史上留得住的人的艺术品。这是你考量的一个角度。如有一个正确的收藏观念,对待当代的艺术家,你就会去研究艺术,然后培养自己的眼力,从纷繁的艺术家中选择你心仪的艺术精品,而不是被徒有虚名的人蒙蔽自己的眼睛。

头衔不等于才艺

谢稚柳《草原牧歌》1961年作 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个时代永远只有一个书协主席,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一批,可供你选择的作品更多,而你要做的便是独具慧眼,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80年代香港有一个著名的收藏家叫王良福,是上海籍人,他没有被“头衔”这些虚名蒙住自己的眼光,他独具慧眼,收了海派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是林风眠先生,另一位是陆俨少先生。每位画家各收了一两百张,现在成了华人藏界知名的藏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眼光。多听取他人意见,去发现真正好的艺术家,而不是简单的看“主席,副主席”这些头衔。当然,能聚焦才艺、人品和头衔三重合一的大家作品,当然也是福气。

头衔不等于才艺

林风眠1970年代作《江山图》彩墨纸本于2012年被藏家王良福拍得收藏

我们也相信社会将不断进步,将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人推选为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的领头人,这是外部环境。作为个人,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收藏观,要选择那些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作品,而且要收这些人的精品。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自然能够收到好东西,而不会让那些徒有其表的职称、头衔蒙蔽了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