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永州摩崖石刻的价值不可替代

美术综合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9-05-24 13:49
据了解,这是湖南省内第一次举办摩崖石刻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有三大特色:一是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让外来学者对永州摩崖石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是主题范围确定比较精准;三是研讨有特色,有分组、有点评、有

原标题:石头上的永州,魅力无穷!——永州摩崖石刻学术研讨会综述

永州摩崖石刻的价值不可替代

学者参观永州浯溪摩崖石刻

5月12日至15日,由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和永州市文联主办,潇湘意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承办、为期四天的永州摩崖石刻学术研讨会落幕,共有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据了解,这是湖南省内第一次举办摩崖石刻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有三大特色:一是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让外来学者对永州摩崖石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是主题范围确定比较精准;三是研讨有特色,有分组、有点评、有互动。

研讨:永州摩崖石刻的价值不可替代

目前永州境内共有约50处摩崖石刻景观,摩崖石刻总数2000有余。今永州境内有阳华岩、朝阳岩等七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其他省市级文保摩崖不一而足。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副教授彭敏认为,这些摩崖作品以岩洞为单位,书写创作的主题高度一致,呈现“异代同题”的现象,例如《大唐中兴颂》之于浯溪,理学之于月岩,追怀先贤之于朝阳岩,隐逸之于阳华岩、澹岩等。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海军认为,石刻是一种石本文体,它以石为载体,故与纸本文体不同。两种文体有内容与风格、文体结构、作者主题构成与署名形式三个方面的差异。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莫道才认为,浯溪石刻和朝阳岩石刻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其中潜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发掘研究。永州所处的潇湘水道是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重要通道,其遗存在沿途的石刻是这一历史过程的重要记载。应该尽快全部整理研究,加强保护的同时加强宣传,让全社会了解这些文化资源,并进行文旅产品开发。

《大唐中兴颂》为唐代文学家元结平定史思明叛乱后于上元二年所撰,由颜真卿书写,并被镌刻于临江崖上,以“崖奇”“文奇”“字奇” ,世称摩崖三绝。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周平对《大唐中兴颂》摩崖的“左行”格式与“平阙”格式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颜真卿创作的实际情况和刻工锲刻的实际情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裕锴认为, 《大唐中兴颂》对“大唐中兴”的由衷赞美,被后人任意联想想象和演绎发挥,成了宋人的历史教科书。据他研究,苏门学士张耒的《读中兴颂碑》 、黄庭坚的《书摩崖碑后》 、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惠洪的《同景庄游浯溪读中兴碑》等多首诗作从不同角度对《大唐中兴颂》进行了议论,发挥了史论精神。

诗人杜甫曾作诗《同元使君舂陵行》 ,表达读过元结的《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后的感受,史料中虽无二人直接交往的证据,但二人的思想感情仍有关联,如黄庭坚用“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将二人联系起来。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通过探究他们的际遇和诗文,认为二人有极相近的政治态度,影响到他们诗文的表现手法,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唐中兴颂》的微言大义。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张京华对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浯溪的六篇诗刻进行了考证,特别是据古人的记载讨论了《中兴颂诗引并行记》诗刻由完好到磨损逐步加重的过程,来说明摩崖真迹得之不易,并考证了在康熙年间参与摩崖复原工作的诸人。他还探讨了诗中出现的人物以及诗文的复杂性。浯溪石刻《游浯溪诗》为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所作,湖南濂溪学研究会秘书长周欣认为,范成大过浯溪时,正值他的创作高峰,他留下的三首诗文《游浯溪诗》 《书浯溪中兴碑后》 《游浯溪道中》都与“中兴颂”的主题紧密相连,与其可作为旅行指南的《骖鸾录》形成了“互文” ,展现出浯溪别样的自然历史画面。

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吉升提到, 《九疑山赋》拓本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湖广第一位状元道州延唐县沐塘村人李郃撰文,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唐镌刻大师邵建和镌刻,是歌颂灵山仙境九嶷山舜帝陵的“三绝” ,也是小楷的千古绝唱,应被列入国宝。

据统计,全国的北宋诗刻共计344种,永州有64种,居全国第一。湖南科技大学王友胜对宋代题咏浯溪的诗词进行了考释,他认为,唐宋浯溪摩崖石刻多出于谪臣,尤以题咏诗为主,与他处墓碑或造像或书帖为主者颇不相同,文学价值尤为突出。南宋诗人李长庚的两幅诗刻现存永州江华县阳华岩,共计十题,迄今保存完好,是弥足珍贵的宋人真迹。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花蕾对《全宋诗》 《八琼室金石补正》收录的李诗及考释的讹误之处进行了考订。南宋书法家、金石家李挺祖在永州留有15处摩崖石刻真迹,现存8通,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师侯永慧从书法艺术、保存情况、石刻内容、真伪考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广西师大博士生蔡文静以永州摩崖名家名刻为主要例证,从名家石刻的形成、名家名刻的内容特色、名家摩崖的价值与影响等方面对唐宋名家摩崖进行了传播学视角的梳理。

湘水、漓水一线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丘陵当中,山体小巧而秀美,摩崖傍水林立,岩洞密集,构成决然不同于北地的奇秀景观,给古人带来了极大视觉冲击与享受,使他们产生感物而动的题咏兴趣。彭敏认为,中国古代的摩崖石刻在以“湘水——漓水”为轴的湖南永州与广西桂林一线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大量集中,其中尤其以“湘漓”一线最为突出,即是因为建立在十分利于手工打磨的石灰岩基础之上。并且“湘水——漓水”是中原与岭南沟通的惟一水路,相当一部分摩崖文学作品创作于文人的行旅途中。题刻于石是古人将自己的行迹刻镂于自然之体,传扬后世,与天地同寿。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阿运锋表示,碑刻文献整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当代研究者在整理碑刻文献时要注意衍文、夺字、音近与形近字致误、录文次序倒错以及篆书、草书辨识错误等问题。希望研究者在永州和整个湖南碑刻文献的整理方面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围绕浯溪历史文献、传拓技艺、摩崖的地理环境、摩崖榜书的人文意蕴、潇湘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永州摩崖石刻的价值不可替代

永州道县月岩

亲历:石头上的永州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对于抄录、翻刻的纸本,石刻是一种更真实而有质感的历史遗迹,到场者可通过摩挲、揩拭,从石刻的坚度和温度中,获得一种置身历史的特殊感觉。5月12日至15日,专家学者们实地考察了祁阳县的浯溪碑林,零陵区的朝阳岩、柳子庙、绿天庵遗址以及江华县的寒亭暖谷和阳华岩。许多专家是第一次参观永州摩崖石刻,每到一处,无不称赞前人留在石头上的文化艺术穿越时空而光芒四射、魅力无穷。尤其是对《大唐中兴颂》深感震撼。有专家表示,虽然之前对这篇颂文做过一些研究,身临其境触摸后,仿佛能与古人处于同一时空和心境,感觉妙不可言。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辞书学会顾问李伟国说:“我在众多的古人题刻中流连忘返,在细读诗文认前朝的同时,也找到了不少研究课题。建议永州本地的高校、博物馆和文化部门加强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在出研究成果的同时,大力宣传和‘包装’ ,让更多的人心向往之,让这里成为旅游热土。 ”

展望: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前景美好

“现在永州摩崖石刻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行更系统的普查和建立一个完整的目录,山野间仍有许多石刻还未被发现。 ”张京华说道。他表示,他的团队将加大田野调查和建档力度,争取把永州七个岩洞的摩崖石刻‘捆绑’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潇湘意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天明表示,公司计划打造一系列摩崖石刻系列文创产品,目前已开发出《大唐中兴颂》系列文创,具体产品有:茶巾、围巾、布袋、笔记本、伞,等等。其中,伞和笔记本在开馆后持续热销。下一步将开发黄庭坚“永州淡岩天下稀”和何绍基“归舟十次经浯溪”等系列文创。力争将潇湘意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馆打造成永州市首家教育局认可的研学基地,让永州的孩子从小感受摩崖石刻的魅力,并体验拓片的制作过程,计划年接待研学团100次以上。打造永州摩崖石刻旅游线路,以冷水滩为核心,以现有交通为依托,串起七个摩崖石刻景区,组成永州旅游的“北斗七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