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赵雁君书法的双重意义:气象与格局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胡小罕 2019-06-22 09:47
灵动与气势、淋漓与雄浑,创作中兼而有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赵雁君凭借其扎实的法度功底和气势夺人的创新勇气,不断提升书法艺术跌宕回旋、元气淋漓的生命活力。这也是他这些年来不安守望、不吃老本、勇于扩张的底

原标题:气象与格局——赵雁君书法的双重意义

 赵雁君书法作品

赵雁君书法作品

灵动与气势、淋漓与雄浑,创作中兼而有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赵雁君凭借其扎实的法度功底和气势夺人的创新勇气,不断提升书法艺术跌宕回旋、元气淋漓的生命活力。这也是他这些年来不安守望、不吃老本、勇于扩张的底气之所在。

观赵雁君的书法,要看到它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即一名书法家在艺术领域的创造意义,他的传承脉络、创新理念、探索路径和艺术风格。20来年前,赵雁君已经以其勃发的创作能力、鲜明的风格语言活跃于书坛,他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大重要书法专业奖项,他还参与了《中国书法全集》等一些重大学术编纂活动,很快成为全国书坛瞩目的青年书法家翘楚。在这样一种势头之下,个人创作探索如何往前走,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挑战。按照常规思路,书法家此时可能会选择理性收缩策略,在业已开拓的风格领域中精耕细作、巩固完善,日积月累地把风格提炼得更加精熟。然而,赵雁君并没有走这样的常规路数,而是依然奋力向外开掘、向前拓进。尽管这样探索的风险更大,却是他个性的写照。关于他艺术风格的话题可以有很多,我略摭二例以说明他在创新上的大胆与精勤。比如,灵动与气势的兼而得之。在他今天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峰回路转、百折千回的灵巧使转与长风浩荡、恣肆汪洋的奔放笔势,都有了各自的强化。在他的创作呈现中,两者交织得更加浑然一体,就像一场曲折萦纡的台风在向前行进。把它转化成审美意象,就是赵雁君书法中的疾徐有致、节奏多变、不可端倪。又比如,水墨效果与金石韵味的兼而得之。他以往的创作尤以笔墨效果见长,这几乎成为他的标志性手法。在最近一批创作中,他有系统地吸取了北碑意韵,与他此前的创作拉开了很大的形式距离。除了明显借鉴北碑质朴的构形以营造奇肆古拙的结字效果之外,更加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舍弃了刻意描摹刻石容易产生的嶙峋、燥涩、造作的习气,通过张扬率性而沉雄的笔法,实现书法金石气息由内而外的呈现,加之他擅长水墨控制,实现了线条形质上“屋漏痕”的理想境界和浑厚华滋的意象。这一点,还可以看出他从徐渭风神笼罩中进行突围的迹象。

灵动与气势、淋漓与雄浑,创作中兼而有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赵雁君凭借其扎实的法度功底和气势夺人的创新勇气,不断提升书法艺术跌宕回旋、元气淋漓的生命活力。这也是他这些年来不安守望、不吃老本、勇于扩张的底气之所在。

第二个层面,即赵雁君作为一位书法工作者、作为文化艺术建设领域的一位骨干精英,他在改善书法生态、促进社会书法进步方面也有建树。一名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与一名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是可以析而言之的。后者更多指向以他的书法造诣、艺术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为社会书法事业起到推进作用。艺术家与艺术工作者,这两重身份重叠在一个人身上,既可以相得益彰,也容易相互消磨。赵雁君无疑是前者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为楷模,能避免两相消磨,全赖于他超凡的倾注与付出。对于他早年的情况,我了解不多,最近十多年以来,他以书法家的专业立场,又以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书协、浙江省文联的事业立场,主持了很多书法活动,他能够把他的业务专长与单位的事业要求、社会成效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的书法实力,并引领了全国的书法风气,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成就一位艺术家不难,而通过一位艺术家的智慧、才华成就一种风气,推进一个阶段、一个区域的艺术进步,那就难能可贵了。近现代以来,浙江艺术史上有一批前辈大师,如蔡元培、经亨颐、沈尹默、潘天寿、沙孟海等,他们既是艺术家,同时又是艺术传播者、实施者、促进者。当今社会艺术发展更加需要有这样的担当者。赵雁君无疑是受到浙江这些前辈的感召,他既有强烈的主见,又有忘我的境界,忠实地践行着一位书法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

此次参与出版《山水雁迹——赵雁君书法集》的过程,让我更加真切地体悟到赵雁君书法这两重价值的可贵。我们真诚期待他艺术探索的气象更加博大,推动事业的格局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