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期责任导师:
周子书、王黎明、张凡、王捷、吴帆
作品阐述:在漫画的语境里,拟声词的运用可以帮助更好的信息传达,通过字体以及声音的多样性结合,更准确的传达画面感。作为日本留学生,我系统地分析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日本经典漫画中拟声词的应用法则,尝试再设计中文漫画中的拟声词应用,使用单个音节,并考量字型的动势结构,使画面场景和声音更丰富。
导师评语: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坚毅。记住,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情,认真的去做,即使用最朴素的方法,遇到挫折,将错就错,反而会有惊喜发生。
——周子书
作品阐释: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对沿线乡镇发展具有加速的作用,同时东北高铁沿线乡镇将旅游业作为未来快速发展的策略重点。然而在两种速度之间,目前存在着服务空白,让高铁系统带来的旅游发展动能难以触达乡镇。SPEEDex速旅服务,是基于系统与服务的数字产品原型设计,在东北高铁系统与沿线乡镇旅游业之间创造新的服务链接。以在各旅行服务提供商之间构建数据协作的数字化智慧平台为解决策略,提高城市居民赴乡镇旅游的服务体验,布局未来东北高铁沿线乡镇旅游业发展战略,同时为高铁沿线乡镇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可行性策略。
导师评语:我会记住你从兜里掏出几个小模型,兴奋的跑来和我分享你在调研过程中的经历,我非常喜欢你所发现的那个Gap,这种敏锐的捕捉力我希望你能保持。自信!我们永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去做。
——周子书
导师评语:我热爱你的专注、纯粹和坚持,我也永远支持你做你热爱的“小事”,很多时候我们做着做着终会有结果的,相信自己,享受过程!
——周子书
作品阐释:每一个乡镇中小学的门口都有一个聚集当地少年的奶茶店。我通过调研发现,奶茶店是扶持乡镇少年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该项目试图通过设计一个和乡村奶茶店进行联名的奶茶品牌,进而未来能为乡村留守青少年设立一个基金会平台,并将继续通过奶茶店为那些青少年赋能,激发他们在乡村产生新的连接,聚合成未来乡村的新的青年力量。
导师评语:想成为律师的你,曾觉得设计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我选择做了你的导师;毕设后你告诉我,设计好像还是可以去改变一些事情的,我替你高兴。无论你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只愿你相信自己的初心。
——周子书
作品阐释:假设你在一个过度审查,个人思想被干涉的环境下,你觉得沉默和反抗选择哪个?谁对谁错?其实我认为并无什么对错,但需要保有的就是自己的认知。在这次的创作中我试图构建一个新的游戏形式,尝试数字游戏和现实空间游戏结合,让玩家在两个空间中构架的游戏里解谜游玩,并在这个假设的游戏背景里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导师评语:作品尝试将实体空间嵌套在虚拟游戏化叙事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交互体验方式,并借助开放式结局来让参与者达到对作品的多角度的解读!
——王黎明
作品阐述:玩家作为鳗鱼店主来经营鳗鱼店的功能性游戏,意在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玩家的行为,使玩家潜移默化的了解鳗鱼已经濒危的事实,从而使玩家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产生兴趣。制作这款游戏的目的是探究以不同于传统方式来宣传环境保护问题的可能性。
导师评语:作品借助游戏的功能性来向社会传达如何在生态保护和饮食文化之间的做出平衡的选择,从而更好地维持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共生状态!
——王黎明
作品阐述:本作品是从三本简史出发创作的三篇软科幻微小说与角色设计,按虚构的时间顺序,分别从猫、狗、鼠三种动物的视角,讲述了未来的动物们虽然获得了智慧与文明,生活却过得并没有想象中开心的故事。
导师评语:作品通过重新解构不同的设计元素,构建出了一个记忆点强烈的奇特类人社会,并且作品之间构成了强烈的叙事性,这源自作者长期坚持的独特设计方法,对目前同志化严重的设计现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王黎明
作品阐释:宇宙真相、人生意义、自我价值,探求其最好的出发点是观察探索痛苦本质,从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通过非传统叙事性的实验动画语言来探讨人类在面临自身困境的时候,如何能够破茧而出,做到自我对自我的再次突破。
导师评语:作品通过非传统叙事性的实验动画语言来探讨人类在面临自身困境的时候,如何能够破茧而出,做到自我对自我的再一次突破!
——王黎明
作品阐述:由于当今,认真、善良、纯真与勤劳,有时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与之相反的扭曲的世俗品质,甚至被人追捧。这个过程带给我们的往往是不甘、费解、自我怀疑和挣扎,在社会之前踌躇不前,充满恐惧。在未来,为了让年轻人们更有效率地步入社会生活,对年幼时期有所影响的童话即将顺应现代人的”追求”,是否会得以更新。我用“说反话”的讽刺手法,同时尝试了未来新绘本的方式,进行了一个极其讽刺的实验性绘本尝试。
导师评语:作品利用沉浸式的体验方式,通过反讽的表达方法,揭示了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希望能够通过作品的强烈反差起到唤醒社会的作用。
——王黎明
在后生命时代,生命是如何轮回的,以“世界的本质是信息而非物质”为核心进行创作,展现一种新的新的信息化生命轮回的过程,重新审视表象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作品分为三部分,一.意识初生,以一种你装的自然方式流水化向人间递进。二.徘徊以线性怀结构作为主体被束缚的过程。三.回归到意识之后的宁静。
导师评语:
作品通过具象的三维视觉元素,利用抽象的叙事表达方法,构建出一个新的基于作者个人意识化的世界,对生命的起源和轮回做出了独特的探讨!
——王黎明
作品阐释:“象生”最初与祭祀相关,即以亡者生前所用之物为祭。
首饰如何比它们的材料的价值更强大?我会想到植物不仅有物质生命,还有灵魂。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不可解释的事物,我会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指引我,这就是植物的精神和灵魂。
在大自然和万物有灵的指引下,追求内心的自我表达和对物的感知。试图用首饰的语言去诠释我心中对植物灵魂的描摹。我的“象生”— 植物之祭。
导师评语:侯景书的作品从古代象生首饰出发,去理解和观察自然,从中领 悟出未来之道,也是永恒之道。
——张凡
作品阐述:世界变的越来越全球化, 在国际市场上越多的跨国公司经营商业。同时说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误解也越来越多。我从语言学的角度开始收集数据,利用基本数学性质来分析, 可视化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想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帮助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人们建立相互尊重和弹性的态度。
导师评语:作品呈现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国际环境中,本民族语言与人的关系,具有很好的社会创新价值。
——张凡
作品阐述:Parody 中文翻译为戏仿,又称谐仿。是指改变原有的思考方式和固定观念,将人们熟知的文学/艺术作品保留原有人物形象但突破原有故事框架进行改编,二次创作成全新的艺术作品。熟知的戏仿作品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美人鱼》等。 parody的改编往往带有讽刺、戏谑的效果。我们将parody和pop-up book的艺术方式结合,使用立体书效果创作一个突破平面童话书,具有空间艺术感的童话作品。
导师评语:设计师把童话故事通过纸本立体书的表达方式重建。把故事情节与纸型变化作为吸引小朋友阅读的表达方式。
——王捷
作品阐释 : 人类为主体的消费社会,动物被认为是无生命的消费资源,消费的过程中,它们的生命尊严被无视。本作品的目标是呈现受害动物的重要性,意识到作为消费主体的人要尊重自然轮回的每一位参与者。作品内每个动物有被人类破坏的身体和一样眼睛形态强调对人类抱怨感情。作品的过程是40个画框、一本动物全书、一个视频。
导师评语:“受害动物学”是许弘宰尝试从动物为视角讲述动物所遭受的痛苦,通过描述-感知-改变的目的诉求,让大众思考自身行为对于动物带来的意识不到的伤害,有意思的是设计师的设计原点源于自我的一些特定事件的痛苦回忆,经过设计推导发现了置换角色后的更大动机。
——王捷
作品阐述:拉班·扫马也被称为逆向的马可波罗,元朝一个中国人从北京出发,一直去到了欧洲,到过罗马,见过教皇,见过法兰西国王,见过英国国王,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却不为大众所熟知。在作品中,重新塑造拉班·扫马的英雄形象,建立起以拉班·扫马为中心的英雄精神象征,重新把拉班·扫马带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去。
导师评语:对“拉班扫马”符号重建过程,揉合了设计师对这段碎片化历史线索文本视觉化的热情,通过文本创造视觉情景的重构体验,有温度和质感的视觉符号叙事成为设计师重要的表达方式。
——王捷
作品阐述: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个体和媒介发生变化,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也因此逐渐显露,这便是由个体和社会的变化导致的数字时代的原罪。为了消除这些原罪,设计四个装置类的产品,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惩罚人类的消极面。同时带给我们思考:科技的飞速发展究竟是将我们带向乌托邦,还是将我们驱逐出我们赖以生存的伊甸园。
导师评语:设计师从反思个人作息、工作、社交等日常状态的不断恶化,提出数字时代的原罪,从个人经验中归纳出最无法逾越的四宗罪,并为之设计了可穿戴的象征产品。
——王捷
作品阐述:samizdat是苏联时期的地下出版物,其出版的场所只在自己的家中,出版物的内容决定了其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完成,空间也决定了其出版的形式。
我在大山子北里社区中寻找到了几个非功能性的台子,通过海报的形式将小区里的其他空间和这几个台子联系起来。
小区里的垃圾桶是一个将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联系起来的空间,我跟踪了扔垃圾的居民,将路径联系起来完成了一个穿过物理空间的地图,垃圾桶内包装袋上的一些内容成为了这样一个随机分发的小卡片上面的信息,他们本身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不重要的,但在这样一个卡片上,它成为了一个名片,也是一个行动的身份。
我给这几个台子建了三个账号,为这几个匿名的台子在虚拟空间中创建了一个身份。
台子的位置与方向是精确的,而发布的海报没有方向性,也没有任何文字上的叙述,并用类似小广告的形式贴在墙上,因为几个台子独特的造型本身就已经存在于居民的记忆中了。台子与四周的空间关系和比例,我用海报将其联系起来,3个架子是三个坐标,它们是一个宏观地图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一些行为,不断的去定义了3个原本不具有任何功能,匿名的台子的意义,完成一次在小区里的samizdat。
导师评语:匿名的景观、场所与物品在当代语境中成为开放讨论的索引、平台和关键词。
——吴帆
作品阐释:科幻?说《沙丘》,向我展现?多层非线性观看的世界观,以此为起点,?扫描仪作为连通两个世界的媒介,通过机?的语?实践,探索?视觉语?的“同构”性质,以最终的“图形小说”为形式在科幻与现实的两极建立了对话的桥?。
扫描仪30秒的成像时限与2厘米空间视距的观察成像特征,让我有机会与它进?输入 的测试。通过获得的输出结果,将观看方式的视觉研究发展为一场持续性的对话。
对话的内容被改装后的扫描仪重译为“图形小说”,机?将设计要素组织在一起,它回馈的图形信息重译成为了?说的基本词汇与语法。
导师评论:以一种经过深思的现实材料在今天构筑了与科幻小说《沙丘》对话的同构世界。这种对话的价值恰恰在于两个世界的交集与疏离。
——吴帆
作品阐释:我们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的生命,但我们记住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作品以个体经验为例,通过交互的展示方式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个人“历史”影像的模式,探寻过往的时间、人类的记忆与影像媒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物理空间被转化为了一个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记忆的交汇之所。此互动装置程序借助于Unity引擎,实现画面上指针与实体指针同步转动。轻轻旋转指针,虚幻的影像将勾连起每个观者自身的记忆,并引发其对于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导师评论:自传式的谱系梳理既是对自身的认识亦是对自身的质疑。轻盈的光影不仅再现了个体逝去的时光,也勾连起每个观看者自身的记忆,在脑海中构筑共同的时间之流。
——吴帆
作品阐述:曾经永恒不变的历史记忆、普世希望以至精神信仰在被科技手段、技术语言及工业化流程所再造后,是否仍然能够保留在人类理性视界的极限之内?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次挑战。根本而言,这不是符号化的象征与比喻,而是当下普世科学理性价值观与人类心智中永恒的神秘主义世界观的一次碰撞和呈现。
导师评语:根本而言,这不是符号化的象征与比喻,而是当下普世科学理性价值观与人类心智中永恒的神秘主义世界观的一次碰撞和呈现。
——吴帆
文章标题: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院(六)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