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院(四)

展览资讯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2019-06-28 08:46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期责任导师:王选政、林彤、蒋华、何君、赵斌作品阐述:从“可移动空间”的维度考虑,交通工具在未来人类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是否可以成为辅助人群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情感媒介,而不再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期责任导师:

王选政、林彤、蒋华、何君、赵斌

作品阐述:从“可移动空间”的维度考虑,交通工具在未来人类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是否可以成为辅助人群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情感媒介,而不再只是纯粹的出行工具。以及如何在功能拓展的基础上实现场景的多元化建设。

导师评语:由创建新场景开始的新人群关系研究。

——王选政

作品阐释:在物联网和多维度交通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将出行与居住链接成为新型关系以简化出行的步骤。这套系统中融入了城市信息互传、AI决策和城市大脑的概念,模糊了交通工具的自身界限,使之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建筑环境中的一部分。

导师评语:设计创造与技术应用的新型界面

——王选政

作品阐述:通过当下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中国职场特色996,而延伸出的毕业设计。作品名称叫做“线代人类”,表层意思即大多国人被“两点一线”禁锢的生活状态和被“996”工作体制压榨的高负荷运作身体。通过用“光栅动画”的影像技术,与人体器官的有机结合,呈现出四个主要的人体器官,如同线型机械般的高频运转的工作状态。来表达长期的超负荷机械性劳作给职场人士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损伤,各个器官高频的循环往复运动,周而复始地使人们在健康与亚健康之间徘徊。希望通过作品使观者唤起:关注健康,珍爱自己的意识。

导师评语:审视自我,关注媒介,更关注媒介的延伸。

–––林彤

作品阐述:《消费社会》指出,现代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这一点在中国的网红消费现象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某物某人但凡被冠以“网红”的称号,随之而来的都是无比高涨的消费热情。作品通过改造商品隐喻了八个典型的网红现象,将代表符号价值的商品置于顶层,代表使用价值的商品则被“红网”埋没;人来人往中价格显示器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消费网红,在无穷远的未来里,网红的符号价值也会变得无穷的大!

导师评语:以跨界的态度,呈现对社会变迁的切片式观察及影像记录。

——林彤

作品阐释:在未来,如果你的爱人或者性伴侣,是一个智能设备 — 当下社会人与人的亲密度和人与机的亲密度此消彼长的转变带来这样一种假设。智能机器作为更高级的“伴侣”,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快乐和便捷,并让人类依赖上他们。作品通过摄影与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探讨未来发展下人与智能机器设备产生情感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导师评语:以影像媒介为核心,挖掘内心情感,以“小我”的哲学话题映射当代的社会问题。

——林彤

作品阐述:“孪生个体宣言 Twindividual Manifesto”作品从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探寻双胞胎之间的奇妙关系。作品以宣言的形式传达孪生个体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带给人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双胞胎的独立个体性。在社会文化中孪生个体性是怎样的?孪生个体如何看待彼此的存在?一场关于孪生个体的对话由此开启。

导师评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生命真正的独立,就是觉察到我们彼此相连,孪生个体宣言项目从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探索了人类这一共情。

——蒋华

作品阐释:从自然语言到语义的转换过程是从高维到低维的投影,机器正在以更通用的逻辑向人类的思维模式过渡,甚至成为人类的升级。“真正的贝尔”是一个以文本形式存在的程序生命,它以我们日常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作为原料进行模仿写作,生产出新的自叙内容, 在循环的学习和生成中无限趋近于我们。作品视觉化人机身份混合、造物的不可控性和和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导师评语:一个探索程序学习与生成的设计实验,一个我们人生的隐喻。

——蒋华

作品阐释:如何去谈论未来和社会媒体化的虚拟空间?如何让我们关于未来的畅想不再固执?怀疑这一切构成言论的谎言,去思考和建构一个新的秩序,通过探索区别于真实世界的9个不同边界去建立起整个孤岛,提出9个问题,虚构9个道具,写作9段文本,用小说式的田野实验将他们联系起来,尝试思考整个虚拟的孤岛景观。

导师评语:虚构不只是文学体例,也在这个虚拟孤岛项目成为了未来问题考古的田野现场,九个话题,九个创作,一场虚构的展览,一场冒险的旅行。

——蒋华

作品阐释:人是群居而生的,每个群体的发展本应该都被重视,可有一群人正在被社会丢失和遗忘。作品关注历史上受压迫的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在被解放以后是否真正获得了人权的平等?放眼现在,性奴,妓女,童工……又都真实存在,对于社会边缘化人物,他们的处境又是怎么样的?作品通过拼贴插画与雕塑的形式,以马戏团小丑的形象代替他们,通过人物与场景的戏剧冲突及反差暗示他们看似自由实则身不由己的生活。

导师评语:奴隶与小丑形象的隐喻,正象征着现代社会中身不由己的人类处境,设计以戏剧化的场景插画,质询何以获得真正的生命解放。

——蒋华

作品阐释:古人以玉比德,认为玉是有品德的,玉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玉器的设计是从器用出发的,却指向了质,精神,理念的层面。

我从良渚古玉的形式出发,利用玉本身的文化意蕴:不因玉的贵重而珍惜,而因物承载的内涵而受珍重;运用非常日常化的题材去探寻超常的、神圣的审美范畴;从日常生活中去意指他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导师评语:中国自古君子比德于玉,以玉礼道,须臾不离,日用不知,设计通过学习良渚古制,试图打通日常生活中器与道、今与古的界限。

——蒋华

作品阐释:吗啡由希腊语梦神而来,亲人骨头痊愈的过程中作者一直在思考我们与麻醉,与伤痛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麻醉药切断了疼痛,也拉长了我们与自己的距离,让我们不再是病痛的亲历者。在这个世界上其他角落,当我们不是亲历者时,时空就成了阻碍我们感知的麻醉,作者从文明、自然、民族,物权四个方面解释了时空麻醉,希望通过这个项目重新感知时空麻醉下的伤痛与愈合。

导师评语:Morphine项目,试图于肉身与精神双重维度的麻醉与经验,来反观我们与自己之间的距离,穿透时空这一麻醉剂,重新感知与亲历生活当中无法察觉的伤痛与愈合。

——蒋华

作品阐释:我的作品以研究韩国传统的绘画样式《册架图》作为基础,通过物品,时间,故事,这三个不同角度,分别来展现和记录三个人物的生活。首先,我在24小时里选取了24个不同的静物,之后使用韩国的传统纹样对静物进行再设计,因为希望图形有生活和手工的感觉,便在复写纸上来绘制图形。这不同的24件物品,每一个都有与之对应的一个小故事。对应的三个人物的故事。再次通过时间以及文字的叙事表现三个人物的日常。

虽然是存在于不同空间的三位人物,但是通过静物,时间,故事三个角度的再次安排,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共鸣。

导师评语:作品以研究韩国传统的绘画样式册架图作为基础,通过物品,时间,故事,三个角度来展现记录三个人的生活。

——何君

作品阐述:市面上儿童玩具种类繁多,其中绝大部分却大同小异。出于想设计赋予情感并且能让儿童自由发挥想象力及成长空间的玩具的想法,我通过采访家长、调查问卷以及两年时间上课与儿童交流时得到的认知,了解现阶段家庭的需求,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定制课程,从课程中提取儿童作品中的元素,设计三套“课程衍生品”为概念的亲子互动式玩具。

导师评语:从事幼儿教育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实际经验以及儿童创作作品,以让儿童自由发挥潜能的出发点,进行设计多功能玩具。

——何君

作品阐释:“25亿次心跳”由人类一生的心跳总数--25亿次心跳为出发点,将25亿次心跳作为人类身体与其他自然生物共性与区别的连接点、能量转化的系统,透析人类生命的细节。作品由相互连接的视频和装置组成,分为三部分,每部分中装置所模拟的生理活动作为视频中信息的源驱动力,控制着视频中的各种数据。

导师评语:以自身作为出发点,以数据作为方法,探索人体与自然至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联。

——何君

作品阐释:我们如何看待焦虑与恐慌这样的负面情绪在群体意识中的作用?个体如何面对这种情绪?面对繁杂纷乱的信息和紧迫的时间,焦虑和恐慌伴随而来。这种状态带来的很多是恐惧、忧郁和狂躁。

但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原生情绪是源于神经系统发出的危险信号,由此产生的决定将更加高效,所产生的原生行为也可能带有意外的正面效果。

一如疯癫对于文明,焦虑与恐慌不只是一种原生的病态精神,更是构筑社会生活的常态知觉,同欲望、羞耻和愤怒等情绪在社会中的作用,焦虑感同样对群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焦虑与恐慌—面对碎片信息和消融的时间》对十二个话题的编辑和转译讨论了焦虑在人与群体、人与个体以及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地位和作用,用材料和视觉方式呈现了繁杂信息与有限时间带来的压迫情绪。采用了资料搜集、访谈、文本视觉化等设计方法,并最终得出了焦虑与恐慌是群体及个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导师评语:选取了十二个话题,集中讨论了焦虑在人与群体、人与身份及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主题比较抽象不好表达,该生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和材料试验最终对主题进行了较好的视觉诠释。

——何君

作品阐述: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视野,当作世界的极限,而好奇将打破极限的边界。视够谱作为一本基于视觉图像的实验杂志,以探索更多平面视觉上的可能作为其主旨。此次的创刊主题将会是光学仪器,并一共分为四个章节—— I. 透明的介质/TRANSPARENT MEDIUM;II. 更近更小/GET CLOSER & SMALLER;III. 更远更大/GO FURTHER & BIGGER;IV. 视够谱无穷大/SCOPE ∞。而我的工作范围,是负责杂志图像文字的创作与编辑,以及书籍设计和平面设计。

导师评语:该作品以文字编辑、图像创作、书籍设计的角度,分别进行观点的阐述与视觉上的实验。

——何君

作品阐述:BBC著名节目荒岛唱片中的经典话题:假如被丢弃在一个荒岛上,可以随身携带的只有八张唱片、一本书、一件奢侈品,你将如何选择?《无可慰藉》中的钢琴家在1995年荒岛唱片的一期节目访谈中就做出了他的选择。作品通过对小说进行续写和再创作将小说中的人物放置到一个真实的电台节目荒岛唱片之中,最终以展览的方式呈现所有物证:八张唱片、一本书、一件奢侈品,将小说的情节与现实对接,延伸了一些关于奢侈品的解读,视觉化了一个有趣的点:虚构–––现实–––虚构……

导师评语:该作品以视觉工作者的角度,将小说情节与现实对接,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一期电台节目。

——何君

作品阐释:作品从各式各样的虚拟手势中提取出人们最为熟悉的五种手势——点按、滑动、滚动、捏合、旋转。它们来源于原始时代人们想要掌控物质世界的梦想和现代人们对物品习惯性使用方式的转移,但同时也是这种习惯性的虚拟手势把人手局限在一个屏幕大小的方格中。当我们抛开各种媒介和传感器的限制,让虚拟的手势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产品中,产品的可重复的使用方式让位于这种高强度的手势性“身体语言”,通过实体界面和物理交互方式,重新建立生活中日常产品与“人”这一主体之间新的触觉联系。

导师评语:此设计从多种虚拟手势中提取出人们最熟悉的点按、滑动、滚动、捏合、旋转五种手势,抛开媒介和传感器的限制,让虚拟手势重新回到日常产品中。通过实体界面和物理交互方式,重新建立起生活中日常产品与人这一主体之间新的触觉联系与使用方式,具有其设计创意独特性。

——赵斌

作品阐述:人类,不过是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动物。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自身丰富而矛盾的复杂情感,而戏剧是让人类内心矛盾情感大放异彩的最好舞台。而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性格越来越趋同,个性被视为动荡因素,身为人类情感的独特性被压抑和束缚,让许多人怀疑自己的意义与价值。

作品以戏剧为依托,以动物为载体,赋予其人类语境下的含义,通过不同的角度与方式,再现了人类矛盾而绚烂的情感。

导师评语:该同学毕业设计以戏剧化设计为依托,以动物形象为载体赋予其在当代人类语境下的含义,作品造型丰富寓意深刻,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过程反复推敲实验,完成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赵斌

作品阐述:人类需要与身体、感官、真实的环境打交道,但未来科技的颠覆让我们与身体越来越远。以此为问,作品通过笑的行为对人的肌体作用,结合面部识别互动装置,表达笑是人类不可割舍的情感流露方式,利用现代的技术去唤起原始的交流方式,旨在引导人类回归交流的本真,重视自我价值。

导师评语:作品通过笑的行为对人的肌体作用,结合面部识别互动装置,表达笑是人类不可割舍的情感交流方式,旨在引导人类回归交流的本真。

——赵斌

作品阐释:智人通过接入机械来维持生命,蒸汽机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人类使用机器与引擎转换各种能量,从事生产活动,人自身的能量转化及身体能力认知能力从而被机器超越,回归人本身,人体可以产生机械能再由此转换成其他能量完成日常活动,所以人体是最天然的机器——有机肌肉机器。我的毕业作品从研究机械与人的肢体关系出发,以肌肉牵拉作为驱动方式,探索机械结构随人体动作变化产生的多种可能性。

导师评语:“肌器”从研究机械与人的肢体关系为切入点,以部分机械原理为基础。通过肌肉的牵引拉伸为驱动方式,探索机械结构伴随人体动作变化而产生的多种可能性。佩戴人需与作品同步完成动作的设计过程,强调了产品使用中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