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院(七)

展览资讯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2019-06-28 08:46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期责任导师:刘治治、徐彤、李文龙、刘骁作品阐述: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叫做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精神疾病。我把这个精神疾病跟正常人做了对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到底有多少个人格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期责任导师:

刘治治、徐彤、李文龙、刘骁

作品阐述: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叫做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精神疾病。我把这个精神疾病跟正常人做了对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到底有多少个人格?我们的行为、面部表情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的环境。人们能看到的我们仅仅是我们允许自己被看到的。只有少数人真正了解我们。这正是我作品的主题。在每一天和整个一生当中,我们为他人而改变,学会适应他人。我们把自己千变万化仿佛哈哈镜或破碎镜子里的人像。但有一点要切住:不要把自己真实的、整合的人格丢在无数的镜子碎片当中。

导师评语:自我、本我、人格、人性的分辨通过“迷宫”组织呈现,是具有艺术表达的艺术作品。

——刘治治

作品阐述:一次非洲旅行让我以一个外来者的角色短暂介入原住民世界,发现他们民族里令人骄傲的部分正逐渐消失。这些部分其实是人类在这世界努力生存过的证明。

如果未来是多个文明之间的不断涵化,那么我能否稍微推迟这种必然结果,让它慢一点到来呢。

我尝试再现现代化发展中应被保留的文化记忆,将我们的体验转化为行为模式和习惯,最后融入生活。

了解他们的处境,也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生存的镜像反应终归会回到我们本身。

导师评语: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传承与互动寻找可能的方案,在体验“他人”中定位“自我”。

——刘治治

作品阐述:生理上的“迷幻”产生以药物为基础,心理上的则以想象为媒介。作者以小说《镜中奇遇记》和音乐作品《缀满钻石天空下的露西》中所描绘的“迷幻”场景为基本元素,将小说文本和音乐中的剧情融合想象创作新的情节,以视觉设计的方式呈现在一个视错觉空间里,并设计通过不同的方式观看所呈现的结果。

导师评语:经典文本的当下体验,迷幻的本质是消解还是再次塑造?作品给出了一种答案并且暗示了更多可能

——刘治治

作品阐述:我所研究的课题是关于部分海域受有害藻华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海洋物种死亡的事件。通过将海水环境、赤潮孕育条件、不同物种受影响程度和毒素生物放大的信息可视化方式,最后落到启示录镜子里,赤潮在提醒我们,海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变化虽然不明显,以至于人类很容易忽视它们。海洋哺乳动物通常是第一个被明显影响的群体,它们充当着早期预警系统的角色,表明我们的食物供应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而生物放大的最后一环是我们自身。

导师评语:如何视觉化“危机”,如何将抽象的“环境问题”具象成为“眼见为实”,如何在庞杂的资讯中发现易被忽视的线索,作品所呈现的是问题的开始。

——刘治治

作品阐述:作品围绕自我审视这个主题展开。近期很多科幻作品都提出了关于存在与本质的问题。我们的存在都几近相同,我们都由相似或相同的组织、系统所构成。但我们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使我们被塑造成了一个个截然不同的个体。我们的本质在逐渐分化、成型。最终我们拥有了一个除了物理上的自我之外的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抽象、难以捕捉的。他依附于我们的骨骼中、血液里。似乎是我们的一部分、但好像又游离在我们的身体外。于是我试图通过一场虚拟的自我解剖去重新窥视这个自我。我以现代外科医学对人体的划分系统为框架,同时在已有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求我们的共同性,以此来连接两个自我之间的潜在联系,建立个人的物质存在和精神本质的联系,并通过不同材质的特性和平面的手法来将其呈现出来。作品选取了身体的五个部位:牙齿、下颌骨、脊椎、胃以及眼睛……

导师评语:精神态的自我和物质的自我在作为“参照物”的器官间互相建构,就如同文本与思想之间的互动,相互不断找寻与消解,留下的是视觉中充满暗示的符号。

——刘治治

作品阐述:战胜者即可获取利益。这似乎是一条铁律,战胜的国家获取土地和金钱,战胜的民族存活至今,战胜的人书写他的历史。然而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假如所谓战胜者也只是纸上的文字,游戏内的角色,甚至是争抢奶酪的仓鼠呢?

我以动画为媒介,构建了一个仓鼠们为了争抢奶酪而流血厮杀的故事。然而身为盒子里的仓鼠,抢到了奶酪又如何?我们在这世界上生存也免不了利益争夺,但我们的世界又是什么呢?

导师评语:作品《奶酪》是袁雪峰同学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才最终决定下来的创作主题,通过这个动画,他尝试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理解,希望大家观后能产生共鸣。

——徐彤

作品阐述:“动物为什么都有两个鼻孔?” “鱼到底有没有嗅觉?”我的研究从这一系列的问题开始。

像狗和猪一样的嗅觉敏感的动物可以闻人闻不到的味道。那这味道能不能做出来?

我的作品是从这疑问上启发的。实际上存在的味道但人闻不到。是对气味的设计或者说是对嗅觉的重新认识。这能也许成为人的延伸。

导师评语:她的研究从一系列问题开始,比如“鱼有没有嗅觉?”和“动物为什么都两个鼻孔?”…… 设计切入的角度很有意思,该作品不同于以往做香水的案例,而是用嗅觉构建一个叙事体验,几款味道都富有有创意和力量,作品也有仪式感和较高的完成度。

——李文龙

作品阐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为每顿饭吃什么而苦恼。所以让我们找到一种未来的食物消费方式。我强调了一种新的食品设计方式,这种方法在未来将不再担心营养素短缺。这一块有许多不同的口味,每一种都含有每个人所需的基本卡路里和营养。如有必要,你可以选择你需要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蛋白质。

导师评语:该作品的研究开始于未来的设计师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围绕着两个重要的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和“儿童教育”。在这两个领域里,她认为材料创新是两个领域的结合点并坚持深入的实践,对于学生作品,材料创新的完整度很难做好,她过程中犯的错误和创作过程仍然使该作品非常有价值的。

——李文龙

作品阐述:社会群体性事件如此复杂,根本不可能全盘掌握或预见到它们的相互影响带来的后果。在可见的事实背后,一定还隐藏着成百上千中看不见的原因。可见的社会现象可能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机制的结果:基因、种族、长久的所谓文明或信仰的浸染等等,这一机制通常超出了我们的分析范围。在民族群体的内心深处,有时候仿佛有一种持久的力量在支配着他们。这种左右着群体行为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是命运?自然?天意?幽灵?我们虽然不了解它的本质,但是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和威力。

导师评语:创作视角独特,作品材料新颖,传统学科基础上融入了学生个人的设计思考。

——李文龙

作品阐述:自挽的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自拟挽歌辞三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前身后之事的豁达态度。我结合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与“先行到死"的理论创造了这一作品。以每天书写挽书和将挽书作为护身符佩戴的行为表达我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并反思首饰作为护身符伴随和记录我们人生的意义。我渐渐认识到,不是生活把我送入死亡,而是死亡将我引入生活。

导师评语:作者通过为自己写“挽书”的方式日常记录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并以佩戴“自挽书”的形式来体会“向死而生”的哲学,将首饰作为护身符的经典意涵进行反思与拓展。

——刘骁

作品阐述:内含物是宝石天然而成的细小的共生纹或包裹体,被认为是宝石独一无二的指纹。朦胧和虚幻中透露着真实世界的复杂情感。通过分析阐释微观世界的内含物,认识展现它的鲜活性和生命力,折射真实世界的规则和复杂情感。将内含物从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的生命个体。

导师评语:将天然宝石中常见的“内含物”的现象进行分析与演绎,这些内在的细微和朦胧折射出了外部世界的真实。它们不只是细小的包裹体、共生体或生长纹,而是鲜活的生命力的显现。作品以实物和投影完成显示。

——刘骁

作品阐述:作品来自对于“束缚”这一概念的感受与理解及与其对应的形态表达。

创作试图从结构上的骨骼畸变与表皮上的组织异化两个方向,并进一步表现其连带的外部控制、冲突、自我抑制、侵蚀、反噬、潜滋暗长等复合杂糅的对峙状态,从而还原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的衍生过程中的漫长转化。

整体骨骼显见的扭曲畸形之下,附着于骨骼的无皮肤的机体组织上呈现着繁复的滋生与异变,此时作为一种内在的表达与陈情,试图还原从感官到器官的这种内部抗争与自我伤害的过程,以呈现出种种“恶之花之恶”。

此外,文本部分为材料实验的不同阶段中各式组合方式的记录陈列,每一种组合都呈现着不同的形态样貌及其所对应的情绪指向。

导师评语:作品基于对材料感知与视觉实验对“束缚感”的表达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从情绪与叙事,物质材料与虚拟影像等不同角度诠释了作者对该话题的理解。

——刘骁

作品阐述:作品的名称也可以译作:《局外人》内的时间。出于对文学的喜爱,我选择了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作为此次毕业设计的起点。文本与首饰的媒介存有差异,阅读与佩戴却同为私人的贴身体验。我通过对阅读和视觉的体验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结构性而非文学性的阐释,并将7x7这一尺寸作为各类媒介之间连接的基本节点,用书籍、影像、综合材料三种不同的媒介诠释了我对同一文本的理解。

导师评语:作者将佩戴首饰与阅读小说两种贴身的私人体验相互结合,通过阅读和视觉分析重新导出全新的小说与系列首饰,以及影像作品。用不同材质的媒介诠释了对同一文本的深度剖析与理解。

——刘骁

作品阐述: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现已融入Z时代人群的生活日常。作者通过分析哔哩哔哩网站的功能设置、用户的语言行为等呈现z时代人群热血纯真又丧且自嘲,特立独行又成群结圈,成长于虚拟现实混合世界不安迷茫孤独又抱团取暖的精神生活现状,意在思考当下网络生活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社会网络、虚拟、技术与z时代人群精神行为的恰当相处关系。实时更新的弹幕互动也在实验无空间时间限制下,作品、观者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内容与体会。

导师评语:对哔哩哔哩网站的内在逻辑、用户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并进行视觉上的玩味和转化,由此折射出z时代人群在网络时代灵魂植根于虚拟世界的精神状况。

——刘骁

作品阐述:根据三本简史和相关科学理论,将“人”的身体作为创作的逻辑框架,“身体”即“宇宙”。借首饰装置的表达语言玩味“人”与“身体”的互动,进一步证明“人”本身的重要性,作品在探索“宇宙”和“微观细胞”的同时,也对“人”自身的反观。

导师评语:跳动的脉搏、胃部运转时的回音、变换的呼吸韵律,神经元的信息收集与传输,血小板的辛勤往返……这些身体的现象与宇宙运转的规律紧密联系,作者把“人”的身体作为创作的逻辑框架,“身体”即“宇宙”。借首饰的表达语言玩味“人”与“身体”的互动,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对“人”自身的反观。

——刘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