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修订本新书发布会暨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高端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作为国内首部列入高等教育国家指南类规划教材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试图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主编,自1993年首版以来便以其科学性、探索性、创新性的优势得到教育部相关教材评审专家的关注和青睐,并经受住学界考验,26年来数次重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卓越探索。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文革编审、《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编程华平教授分别致辞祝贺。与会专家学者贡献真知灼见,高度肯定祁志祥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突出成就,并就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国古代文论体系提出了卓有建树的设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文革编审
《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编程华平教授
从范畴入手,体系宏大,极具开拓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体系存不存在,要不要建构,如何建构等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中国文学理论界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界学人的共同心愿。1993年,祁志祥教授藉一人之力,从范畴入手,用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初步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引发学界广泛关注。2008年,该书增补修订后更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并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次增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章并修订再版,再度引发与会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印证祁志祥教授主编的这部教材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大都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存在着体系,并强调了建构的必要性。对祁志祥教授在构建方面的尝试,与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 “五四”以来对于中国古代有无文论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毛时安先生认为与其争论,不如建构,由此强调构建中国古代文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上海政法学院张永禄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复数的文学理论,应该也必须体系化。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杨春时教授也认为中国文论没有现成体系可用,亟需建构,而本书对于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尝试是成功的,具有开拓性。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范耀华博士等认为本书在建构中国文学学科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体现了祁志祥教授建构时的宏大愿景和自觉意识。厦门大学仲霞教授从自觉构建中国文学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各方面高度评价的本书意义价值。
就如何建构这一问题上,上海社会科学院陈伯海教授认可本书从古代文论的范畴、命题入手的建构方式,强调学科特色唯有通过范畴、命题方能显示出差异性。安庆师范大学方锡球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文论是大文学理论而非纯文学理论,肯定本书以范畴入手建构文论的有效性。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肯定本书从中国文论、中国诗学的特质入手把握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构建方法。中国矿业大学王青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张灵教授高度评价本书以“小史拼接大史”、“以引线串联珍珠”、通过不同范畴的发展来丰富系统,且体例宏阔,不同范畴间互相渗透,协同生发扩张的建构方式。上海译文出版社王赟编辑也认为本书是通过范畴的排列组合形成范畴的序列或集群,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宛如一首蔚为壮观的交响诗。
陈引弛
中西兼容,视域开阔,彰显文化自信
本书前言中,祁志祥教授写道:“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今人切中肯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在于它具有一种指向现实的穿透力……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不仅可以刷新文学理论研究的格局,给古代文论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也可使古代文论走向今天,使中国文论走向世界。只有民族性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在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时如何展现民族性,如何辩证地把握现代性问题,如何处理建构系统时的现代视角,如何在处理中彰显文化自信,与会专家学者在对祁志祥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分享了颇具价值的观点。
张永禄
张永禄教授认为在当今话语语境中中国学术要真正站起来,必须实现现代性转换,必须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杨春时教授认为中国文论中“中西”、“古今”的问题是相关的,相互之间应采用对话视角,在用现代的理论阐释中找到差异,以折中的视角进行补充。王赟编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就是“中西问题”,本书中中西交融互惠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并且表现主义统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方法可以同时囊括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抒情性和叙事性。《上海文化》主编夏锦乾编审、毛时安先生、张灵教授等也对祁志祥教授以表现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中国古代文论表示认同,认为比较能够切中要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毅教授等皆认为中西交流汇通,文明互鉴是文化发展的主流,用西方的理论来观照中国古代文学,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当代转换必须且不可避免。东华大学王梅芳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潘端伟博士认为本书为当代学者如何用西方的理论观照中国传统方面提供了难得的示范,是中国文论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次有效尝试。上海师范大学查清华教授认为本书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理论的比照不仅可以让中国文论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还能帮助读者对全书有更好地理解。陈伯海教授高度肯定本书重视中西比较的学术视野,表示只有在深入地比照中才能认识中西文化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方锡球教授也认为本书的现代意识很强,实现了古典范畴与现代意识的互增互补并形成互文,可以有效防止中国古代文论中古典意识的流失。
杨春时
对于如何借鉴西方概念有效观照中国文论,彰显文化自信,陈伯海教授、查清华教授、王毅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黄意明教授等对全书强调表现主义的构建方法提出了些许建议。潘端伟博士以书法艺术切入,强调对于概念、理论本源性问题把握的重要意义,同时认为从本源中挖掘审美传统,实现审美经验的文化阐发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方锡球教授认为本书建构中历时与共时的兼顾是成功的,从侧面体现出祁志祥教授是一位有文化自信的学者。毛时安先生认为,本书中中西文化的相互补充所体现的就是文化自信。仲霞教授认为本书立足于现代立场,以开放、对话、包容的态度看待中西问题,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开放,这同样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
内容详实,功能齐备,强调人文价值
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除宏观上彰显体系构建的大气度、大视野之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本书内容、功能和人文内涵等方面的价值分享了各自的独到见解。
毛时安先生认为该书出宏观上的体系框架外,其微观上对概念范畴的历时性梳理旁击人文领域的多个学科,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术视野。方锡球教授认同本书重视理论文本本身的特征。查清华教授认为本书对文化原典的大量引用和现代语言的总结提炼有利于展现中国传统文论、文化的原貌。王青教授也肯定了本书立足于对文化原典的整理分析,注重古人的文化情趣和审美经验的做法,并认为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化参与现代话语的建构,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化走出去做了有益的尝试。陈伯海教授肯定本书重视历史和社会背景,重视文化的视角,强调文论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论研究必须根植于文化土壤。王赟编辑认为本书重视本文本体的做法是对当西因反本质主义而日渐式微的西方文论的一种示范。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黄意明教授、张永禄教授、孙超教授等也对本书材料详尽、注重原典、注重文化语境和文化考察给予赞扬。上海其实文化传媒公司华娜女士结合自身经历谈了审美实践过程中人文价值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使用功能上,杨乃乔教授认为本书是非常好的教材范例,体例完备,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全书的逻辑分布,且语言平直通疏,以材料支撑观点,便于学生查阅精进。黄意明教授也认为本书作为教材资料详实,结构独到,综合各家之说。潘端伟博士认为本书逻辑性强,可以起到知识地图的作用,为学生使用提供明确的抓手和路径。
王毅教授和上海政法学院曾嵘副教授分别就本书中修订增补的词学理论、戏剧理论等章节分享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丰富和完善教材,进一步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发表了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并参与讨论。祁志祥教授在论坛闭幕式上对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择要作了回应。
作为堪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实绩之一,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构建了中国古代以意为主、以象为辅的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古代文论范畴民族特色的成因,拓宽了理论思辨的深度与广度,为当今学界在学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学术话语现代性的把握、彰显文化自信助力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示范,必将有助于拓展中国学术话语的版图,助力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文字|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赟
媒体|迦尔一点
文章标题:祁志祥教授主编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修订本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