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次个展,玉兰堂和尹朝阳已经合作了四次个展,每次个展大概涉及两年的创作,所以八年已经过去了。八年,似乎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在过去的八年里面,尹朝阳一直在创作“山”的主题,从过去几次个展的标题“寒山”、“山外山”、“在嵩山”以及这次的“隔江山色”。“隔江山色”是这次展览中一幅作品的标题,众所周知,也是一本关于元代绘画的美术史著作的名称,追溯源头来自古代的诗词。
2013 尹朝阳个展“寒山” 龙美术馆·上海
2015 尹朝阳个展“山外山” 玉兰堂·北京
2017 尹朝阳个展“在嵩山” 苏州博物馆
2017 尹朝阳个展“在嵩山” 玉兰堂·北京
2019 尹朝阳个展“隔江山色” 玉兰堂·北京
从尹朝阳自身的创作历程考察,关于“山”的主题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最初都有具体的地点,也是比较写实的风格。虽然以“山”为主题,内涵还是“青春远去”。后来再回到“山”的主题,基本是2008年之后了。2003年到2008年这几年,不管对于尹朝阳还是中国当代艺术界都是一个飞速的上升期。在这几年,尹朝阳从早期的“青春”主题切换到以“广场”为主的具有某些政治意味的系列,这一系列最后到08年以“炫晕”为标志达到高潮,并且戛然而止。
尹朝阳 夕阳 1995 布面油画 150×180cm
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泡沫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走向破裂。接下来是反思阶段,有策展人以“溪山清远”为题,试图展开另一个角度的叙事,但是,显而易见,艺术家们还没准备好。尹朝阳大概从这时候重新拾起“山”这个中断很久的主题。这一次的山不再是学生时代随机选择的某座山,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选择了“嵩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嵩山,除了外形的优越,更重要的是它最有可能就是北宋画家们经常描绘的主题。
艺术家尹朝阳在嵩山写生
从2005年以后,我和尹朝阳已经没有商业上的交集。在他转型的前期,我也不敢确定他是否找对了方向。直到2013年(八年之后)的某一天,在他的工作室发现了一幅刚刚完成的“红松”,被强烈的触动,觉得他可能走出了一条“生路”。
尹朝阳 红松 2013 布面油画 150×260cm
以“山水”作为命题的当代艺术家很多,但绝大多数还是以“山水”作为一个“素材”,表达对于传统的敬意。真正以“山水”作为方法者,在当代艺术家中极其稀少。甚至,在水墨领域,能够悟出“密码”的艺术家也很难得。在当代艺术领域,周春芽是比较早发现这一路径的艺术家,90年代早期,他开始用“写意”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的创作。这一系列,近年来成为其最贵的作品系列。昨天偶然看到纽约拍卖的德·库宁作品,和周春芽作品在思路上简直可谓“撞车”。周春芽从笔墨进入山石,德·库宁从人体进入笔墨,二者的画面呈现难辨东西。
周春芽 石头系列-褐色风景 1994 布面油画 150×120cm
威廉·德·库宁 无题XXII 1977 布面油画 177.8×203.2cm
吴大羽 采韵系列之罗浮梦晌 约1950 布面油画 52.8×37cm
周春芽之后,尹朝阳是另一个掌握了笔墨密码的人。过去尹朝阳从中央美院的学院派训练入手,他的绘画体系主要是西方化的,对于中国传统的了解一直是浮光掠影,这是大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现状。追溯过往,20世纪的艺术家试图融合东西的不乏其人,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吴大羽、常玉、赵无极、吴冠中……都分别展开了尝试。
颜真卿 《颜真卿家庙碑》 清拓本 236×122cm×2+237×29.5cm×2(尹朝阳收藏)
北齐造像 石灰岩 35.5×81×18cm(尹朝阳收藏)
所以20世纪的画坛跟此前几百年可谓拉开了差距。但是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都是中国国力衰微的时期,要指望艺术一枝独秀并不现实。跟德·库宁同龄的吴大羽,纵然具备极高的天份以及眼界,但是他哪里有机会一展才华。但是时代给了当代艺术家机遇,如果说周春芽只是开了一个头,那么尹朝阳以及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家更有可能打造一种“本土化”的当代艺术。
尹朝阳 隔江秋色 2019 布面油画 210×320cm
尹朝阳 嵩阳高秋 2018 布面油画 160×200cm
尹朝阳 松骨 2019 木板油画&木头&玻璃钢 163×129×36cm
以“山水”作为一种方法,涉及的线索如此之多,多到需要重新学习艺术的历史,从思路上重新“格式化”。好在尹朝阳从来就是一个擅长学习的人,从以前重视的文艺复兴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现在要开始和中国艺术历史全面接触。从绘画、书法到碑帖、石刻,我猜极少当代艺术家下了跟尹朝阳同样程度的功夫。
从2009年到2019年,十年面壁,从境界上已经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前日看到拍卖预展上尹朝阳一幅绘制于2003年的“广场”,在当时已经是极尽能力的巨幅,细节闪耀着光彩。但是假如它们和近期的作品放在一起,就会发现新作画面布局大开大合,用笔更浑厚苍劲,其内在的力量要远胜年轻时候的尹朝阳。那么,尹朝阳这十年磨砺所收获的“武功秘笈”是什么?最直接的一点是对“笔墨”的认识。
“笔墨”是一个艺术家在获得内心感悟后在画面上的自然流露,中国艺术家在“笔墨”这件事上的认识,得益于千百年传承的“书法”传统。历史上中国艺术家对绘画的“书写性”要求,在西方艺术史找不到对应。甚至“书写性”也不同于“绘画性”,似乎更强调直抒胸臆。在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里,“逸”一直是一个被推崇的品味,甚至还在“神品“之上,也能看出对于“写”的重视。
2019 尹朝阳个展“隔江山色” 玉兰堂·北京
近五年以来,跟尹朝阳接触更多,可以看到倾注了精气神的“笔墨”已经开始贯穿于他近年的几乎所有创作。在面貌上,近年的作品开始蜕变为一种跟中国写意绘画内在气质相通的面目。十年,“废画三千”是不可少的,这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杰出者,以我有限的经验,可以猜测它们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今年夏天在纽约大都会看抽象展,当时心里暗想,假如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悬挂其中会不会也“旗鼓相当”,结论是肯定的,尹朝阳的一些作品就是很好的选择。东西方平起平坐,这是吴大羽、常玉们不可能有的待遇,在西方最成功的赵无极,放在人家的体系也只是第二梯队。
2019 尹朝阳个展“隔江山色” 玉兰堂·北京
只有在今天,伴随国家的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家才可能获得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我猜接下来的二十年,会是一个黄金时代。当然,对话的前提是作品,前边讲到,尽管有学术前辈举出“溪山清远”的旗帜,但是假如没有作品,一切就成空谈。在传承中国美学的当代艺术阵营,显而易见,尹朝阳已经是那个扛鼎的角色。尽管,舞台的聚光灯还没有真正打在他身上。
2019 尹朝阳个展“隔江山色” 玉兰堂·北京
一种“中国叙事”的当代,在不明就里的“群众”看来,这个目标显得有点陈旧,但是对艺术内核有追求的“精英”那里,这个目标一直都是某种刚需。从前,张大千“血战古人”,张大千那一代人,一直就浸淫在中国传统的势力范围。
对于尹朝阳这一辈,使命又在于要跟中国艺术的文脉重新连接,并且要在气质上雄视东西古今。最近以来,我们看到不止是在艺术领域,恰恰是来自观众,从精英到平民各个阶层,对于新的中国艺术的期许,还有实际行动的支持。看过这十年的尹朝阳,我也更清楚,艺术家这一职业肩上的担当有时候是很接近僧侣的,十年寒窗,一天一天也貌似没有不同,但是“真经”也一天天在手在心。
文章标题:十年 隔江山色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