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没完没了”的《唐宫夜宴》里还有啥秘密?

访谈评论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03-15 12:12
《唐宫夜宴》灵感来源于唐俑,节目最大程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包括妆容、服饰、仪态和道具,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唐俑这种艺术的古老魅力。

原标题:从一支《唐宫夜宴》窥见大唐时尚密码

这个春节,河南春晚上的一支《唐宫夜宴》舞,让一群《唐朝胖妞儿》成功《出道》,圈粉无数,《大唐第一女团》名号当仁不让。《唐宫夜宴》灵感来源于唐俑,节目最大程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包括妆容、服饰、仪态和道具,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唐俑这种艺术的古老魅力。

每个时代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有各种此起彼伏的风尚,而唐俑对这种时代风尚也有着生动的诠释。

《以胖为美》是人们对唐朝最大的误会

“没完没了”的《唐宫夜宴》里还有啥秘密?

舞蹈演员对身材要求极高,而《唐宫夜宴》的创作团队却为《怎样才能胖得自然》伤透了脑筋,最终,团队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群《胖萌》的唐朝姑娘,穿着宽大飘逸的唐三彩色样纱衣,一颦一笑,仿佛从古画中走出来,展现出别样的风韵。

如今,说起唐代的审美,人们总会想到《以胖为美》,以至于《胖》成为了唐代的标志性符号之一,那些为减肥困扰许久的姑娘们只恨自己没能生在唐朝。

提到唐朝的《胖》,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名词叫做《环肥燕瘦》。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肥》的杨贵妃受到唐玄宗的青睐,从而影响了唐人对美的追求。

然而事实上,在唐代官方史料以及唐人文学作品中,都没有关于杨贵妃《肥》的描写,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绘。这里的《丰》,可以理解为丰满,而绝非胖。杜甫《丽人行》中形容杨贵妃说《肌理细腻骨肉匀》,李德裕《柳氏旧闻》里,正宠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给太子选妃,让高力士《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细、长、白,三项标准,无论哪一条都和胖相距甚远。再者说了,杨贵妃也是个擅长歌舞的女性,大约并不至于肥胖。

如果仔细审视出土的唐女俑形象,我们会发现,以清瘦为特点的唐俑普遍存在,尤其是唐初,修长类型几乎是全部陶俑的特色;至于说丰腴形象为杨贵妃开创,杨贵妃表示:这个锅我不背,事实上早在杨贵妃出世之前,女俑中已经充斥了丰腴形象。

唐代女俑的形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呆板清瘦型、修长匀称型、丰腴圆润型、臃肿厚实型和病态纤弱型。第一类呆板清瘦的女俑主要在唐初高祖至高宗时期,反映了唐初以清瘦为主的审美取向。实际上,在唐以前,女性主要是以纤瘦为美的,汉代的纤弱清瘦之风在魏晋时期依然盛行并一直延续到隋末唐初。作于贞观十四年的《步辇图》中几位为太宗抬辇、举扇的宫女被刻画得极为精细,身材纤瘦婀娜,从绘画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对女性体态的审美取向。

第二类匀称修长型女俑主要出现在高宗早期至玄宗早期,尤其高宗中晚期至武后时,这一时期是唐文化的初步发展期,女性审美已经和唐早期有了一些变化,没有呆板的娇弱无力感,大多比例匀称,给人一种清新干练的感觉。

第三类珠圆玉润型女俑多见于武后执政至唐玄宗开元盛世期间,即盛唐时期。女俑形象大多呈现出一种丰腴圆润却不失矫健灵活之美。这也正是给人造成唐代《以胖为美》错觉的原因。然而,即便在盛唐,胖也不是审美的标准,健康、开放的审美风潮才是主流。《旧唐书·外戚传》记载,《(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由此可见,最迟在武则天执掌朝政前后,唐代女性审美已经偏向于丰腴。

厚实臃肿型女俑形象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至代宗时期,即8世纪中后期。随着唐朝国势渐衰,那种自信、大气之风已不再,盛唐时期的丰腴延续下来,就变成了厚重甚至臃肿的趋势,有些女俑身上可以看到大腹便便感,美感和艺术价值都不如盛唐时期了。

纤弱病态型女俑出现于8世纪末到9世纪中期,数量比较少,这一时期社会由兼容并包转向闭塞自守,审美也有向清瘦回归的趋势。

时尚圈有一句话古今通用,那就是——时尚是个《圈》。历时近三百年的唐朝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并不能简单地用《以胖为美》概括,而是经历了由魏晋以来纤瘦之风向盛唐丰腴美艳的过渡,安史之乱后又由丰满向纤瘦回归的过程。

撞色、碎花、波点元素齐出《男友风》早就流行

“没完没了”的《唐宫夜宴》里还有啥秘密?

如果是熟悉唐朝文化的人,一定一眼就认出,《唐宫夜宴》中演员们服装配色不就是唐三彩最经典的配色吗?唐三彩的配色主要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蓝、黑等釉彩。将绿色、黄色定为主色调,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色,演员们穿起来,艳丽又不俗气,满满的高级感扑面而来。

唐代女俑的服饰最主要有三种样式:一是齐胸襦裙,二是胡服,三是男装,舞台上演员们所穿的就是唐朝非常流行的对襟齐胸襦裙。唐代襦裙装样式多样,仅襦衣的领型,就有圆领、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以及各种形式的翻领(和现在的海军领有几分相似)。

虽然这种时装在整个唐朝都非常流行,但从不同时期陶俑服装的细微变化,还是能看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存在明显的着装区别。唐初仍延续前朝的着装风格,女性流行穿交领窄袖的襦衫,齐胸束腰长裙,肩搭帔帛(有点类似现在的披肩)。陕西礼泉昭陵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帷帽女骑俑,身穿乳白色襦衫,外套装饰红色花纹彩绘的半袖,下身是淡黄色条纹长裙。这身打扮,走的是现在流行的《小清新》风,再配上她那顶时尚的《渔夫帽》,走在大街上想必一定是吸睛无数的。

到了盛唐时期,随着经济快速繁荣,女性的生活变得悠闲散漫,所以袖口变得日益宽大,大有如今拖地礼服的气势,以至于《新唐书·志十四》中记载官方有规定《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这个时期不仅裙子越穿越大,领口款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开得很低的袒领。如方干《赠美人》:《粉胸半掩疑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半胸酥嫩白云绕》等诗句,描写的都是此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最大胆的装束,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开放及自由。

不过,如果你把袒胸和唐代女性流行装画个等号,那就太片面了。其实,袒胸的风尚到了安史之乱后期就慢慢消歇了。中晚唐时期整体女性着装风格慵懒闲散,束裙位置降至胸部以下,并且露出作为内衣的抹胸,外罩宽大的纱縠(一种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有皱纹的纱)。

唐代裙的色彩也很丰富,以大红色为多,处处透着自信和大气的盛唐女性将色彩美学玩到了极致,艳丽的撞色搭配美得不像话,而且这些配色现在穿也一点不过时。比如这个犹如超模定点造型的三彩釉女俑,蓝绿相近冷色搭配,一条黄色披肩直接点亮全身造型,极有韵味。高腰线这种时尚秘密也被她掌握,直接将腰线拉到胸口,什么《胸以下全是腿》都弱爆了,因为人家追求的《头以下都是腿》的视觉效果。

类似的还有这个戴帷帽骑马女俑,橙色的短袖加上薄荷绿的长袖内搭,两种颜色碰撞清新又明媚,下穿条纹长裙,显瘦又有气场,加上带薄纱的高顶帽,显得高贵而神秘。这种帽子叫帷帽,男女皆可戴,女用帷帽还会在网帘上加饰珠翠,美貌发挥空间非常大。帷帽在唐朝非常流行,到武则天时,不论宫女还是民妇,骑马外出多戴帷帽,《旧唐书·舆服志》里记载称《帷帽大行,幂(罒离)渐息》。唐高宗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还曾下敕禁止。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又重新流行了起来,一直沿用到明代,时尚生命力不是一般的强。

对于追求新意的唐代姑娘们来说,光玩纯色搭配显然不够,陶俑们都非常敢穿,什么《三色原则》根本不存在的,把颜料板穿上身又怎样?虽然色彩多了点,但因为遵循同色系渐进原则,搭配出来却很和谐。不仅配色大胆,波点、条纹、碎花……时髦的元素也一个都不能放过。

唐朝实行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皇族本身也具有少数民族血缘,所以胡人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在中原地区被效仿,正如唐代元稹在《法曲》中所描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现在出土的大量陶俑中,头戴浑脱帽、窄袖紧身、腰系革带、脚穿胡靴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女性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中唐以后,胡服风气逐渐消解,传统的宽袍大袖长裙又盛行开来。

现代女性穿衣的《男友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曾流行过。初唐、盛唐墓葬中大量出土穿男装的女俑,她们笑容自信,酷感十足。穿男装无论在宫廷或贵族女性还是市井百姓都有出现,《中华古今注》中记载:《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靴、衫、帽,内外一体也。》女穿男装,一部分源于当时社会自由、开放、崇尚个性的风气,而且唐代女性可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她们打球、骑马、射猎、郊游,生活丰富多彩,像打马球这样的运动,繁复的长裙自然是不方便的。不过这种时尚流行时间并不长,安史之乱以后至晚唐便不再见。

发量不够假发凑《丸子头》有多种扎法

“没完没了”的《唐宫夜宴》里还有啥秘密?

说完了演员们的服装,再来看看她们的妆容和头饰。《唐宫夜宴》中的发型为改良版的惊鸿髻。所谓惊鸿髻,又叫惊鹄髻,是将头发拢至头顶,分两股绾成鸟展翅欲飞的样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称《魏宫人好画长眉毛,令作蛾眉、惊鹄髻》,可见惊鸿髻由魏文帝时期宫中少女创制,多展示女子的青春朝气蓬勃,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很受欢迎,如这位梳惊鸿髻的女俑,抿嘴带笑,看得出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从实物出土的唐代女性陶俑来看,她们的发型可以说丰富多彩,标新立异,让那些满脑子奇思异想的Tony老师们也自叹弗如。唐朝女子的发型有一百多种,比如双环望仙髻、单刀半翻髻、惊鸿髻、双螺髻、丫形髻、回鹘髻、峨髻、倭堕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其中以高髻所占数量最多,有的发髻竟然能高出面部两倍以上,可以说相当夸张了。对于这种奢靡之风,唐文宗曾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但并未能挡住唐代女性坚持《我的头发我做主》。高髻一直到晚唐时期仍颇为流行,晚唐元稹有诗《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陆龟蒙的《古态》诗中也说道《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有发量的困惑,古代人同样为此烦恼伤身。梳这类高髻需要发量多,很多人只好用填充假发的方法来解决。有的干脆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或者《假头》。贫穷人家的妇女无力购买假髻,遇到盛典只好向别人借用,名曰《借头》。原来,古人的发量也没有《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这么《惊人》。

在魏晋南北朝时妇女就用假髻装饰,到了唐代更是使用很广,就连倾国倾城的杨贵妃也会借助假发来增加美貌,据《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有时候,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你不得不服。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没有头发的《假发》。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纳村古墓群,编号第二零六号张雄夫妇墓中,曾出土了两件薄木质胎底假发髻,其中有一款漆木制假发髻呈螺旋状,发丝精细匀称。此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还有一款外涂黑漆,并绘有细致的花纹,状如《半翻髻》,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这座墓出土的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

唐朝对外交流广泛,回鹘髻就是从回鹘族妇女中传入中原的发式。安史之乱时,回鹘出兵帮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回鹘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生活方式也互相渗透,唐朝女子吸收了回鹘女子的发型样式,并加以改良。回鹘髻可分为单股或多股,在头上扎一个如拳头大小的髻,有的会再用红绢系上固定于头顶,有点升级版丸子头的意思,毕竟《高五六寸》。精致的唐代女子还会在发髻上根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插上各种头饰,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可以说,在扎丸子头方面,唐朝姑娘们真正达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境界。

(文字来源北京青年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