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人人皆“戏精”?“剧本杀”魅力何在?

访谈评论 来源:光明网 2021-04-01 08:12
2016年前后悄然出现的“剧本杀”游戏,在短短几年间俘获了众多年轻玩家。

原标题:《剧本杀》是如何俘获年轻人的

2016年前后悄然出现的《剧本杀》游戏,在短短几年间俘获了众多年轻玩家。某生活服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剧本杀App在苹果应用商店游戏免费榜中飙升至第三位,俨然新游戏霸主。

人人皆“戏精”?“剧本杀”魅力何在?

何谓《剧本杀》?它其实是《谋杀之谜(murdermysterygame)》的中文译名,是欧美年轻人喜欢的一种多人角色扮演的推理游戏,具有戏剧和游戏双重属性。国内一些综艺节目等借鉴《剧本杀》游戏模式设计内容,从而带动了《剧本杀》在国内的流行。当下国内《剧本杀》风格已呈现多样化,不过它们拥有共同的叙事框架和底层逻辑,即《谋杀—调查—推理—找出凶手或洗脱嫌疑》,也就是一群玩家围绕一个案件或事件,分别扮演正派和反派角色,最后玩家们通力合作发现真凶。这样的过程称为《打本》《玩本》《盘本》,一场下来需要4~6小时。

时下的《剧本杀》有线上和线下《打本》两种方式。线上App提供的剧本大部分免费,少数精品剧本需要付费,玩家在同一个《房间》以声音展开角色扮演游戏;线下实体店通常根据剧本设定布置场景,玩家同处一室,通过语言、表情、谈吐、肢体动作等表演故事。不难看出,《剧本杀》集合了90后、00后所喜爱的流行文化样式,如真人秀、直播、脱口秀、Cosplay(角色扮演)、吐槽大会等,不同的是,《剧本杀》让普通观看者摇身一变为剧情表演者,由此带来全方位、多感官、深度卷入的极致体验。

从组团选本、研读剧本到开始表演,《剧本杀》长时间的身心投入、沉浸式的游戏氛围,观察、揣摩、讨论的玩本过程,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一次难得的深度交流沟通。毫不夸张地说,《剧本杀》已成为年轻人扩大社交圈的一种有效媒介。就组团来说,线上《剧本杀》以陌生人为主,线下《剧本杀》则叠加了熟人和陌生人。笔者研究团队在访谈中发现,年轻人之所以偏爱线下打本,在于这种玩法重新恢复了被互联网社交媒体《弱连接》蚕食的线下真实身份的强连接,有助于跳出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圈子,结识更多有趣好玩的人,甚至发展成为好朋友。游戏外玩家的线下聚会活动,也很难让《独自打保龄球》的《空巢青年》《免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戏。跳房子、捉迷藏、拼乐高、玩王者荣耀……在众多游戏类型中,最迷人的莫过于关于身份想象与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换言之,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魔鬼》,都不愿意服从现实生活分配给他的角色,都在等待和寻找逾越现实身份的时机。《剧本杀》无疑为当下生活在庸常状态的年轻人提供了想象和超越的游戏空间。大量《剧本杀》的故事框架虚构了时空,遮蔽了真实身份,留出肆意想象的游戏空间。这种时空和角色身份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解决关系紧张、释放对峙情绪、获得内心平衡的一种方法。

在《剧本杀》中,玩家自主挑选角色、发挥想象力补充和丰富角色的过程,也是逐渐放下自己,进入想象和扮演《他者》的过程。借用弗洛伊德的说法,玩家忘掉《自我》,无惧《超我》,仅留《本我》在场。如此,现实世界的规范、法则和道德便失去约束力,玩家按游戏的规则而非现实的规则,按本能的、快乐的原则而非社会的、道德的原则行事,甚至可以不断触碰自我底线,挑战超我,在游戏空间里安全地享受不被现实世界所允许的奇情幻想。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剧本,都可以让参与其中的玩家产生更好的游戏和人生体验。

人人皆“戏精”?“剧本杀”魅力何在?

游戏是人的本能欲望,也是构建完整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的失控,正在撕裂完整人生,我们不得不面对异化的威胁,因而挣脱束缚,从片面、功利的人回归完整的人便成为人们需要游戏的重要动因。《剧本杀》为玩家提供了非日常的游戏娱乐空间,沉浸式玩本过程具有释放压力、寻觅刺激、获得愉悦的治愈功效。在游戏提供的充满想象力的异度空间中,玩家得以摆脱日常羁绊,以《他者》身份体验天马行空的多样人生。玩本作为媒介,也为年轻人创造了深度互动交流和拓展社交关系的可能性。

不过,由于《剧本杀》仍为新兴文化娱乐方式,目前处在无序发展阶段,一些隐忧需要特别关注。一方面,《剧本杀》故事设定中通常有凶案发生,硬核推理的《本格本》中凶手作案手法和作案工具,如毒药杀人、枪支杀人、密室杀人等都要符合科学性和真实性;《变格本》虽然可以不受真实性约束,但巫术、诅咒、秘方杀人是常见情节,这对年轻人的生命教育将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剧本杀》充斥着神秘、恐怖、离奇、惊悚元素,也难免暴力、血腥景象,与现实生活如此巨大的反差,容易令年轻人迷失自我,这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文字来源光明网,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