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张逸斌——家 |
---|---|
展览时间 | 2018-11-16 - 2019-01-11 |
展览机构 | 锦艺舫 |
参展人员 | 张逸斌 |
张逸斌——家简介
锦艺舫荣誉呈献现居伦敦的香港籍艺术家张逸斌(Gordon Cheung)于香港举办的首个个展 -《家》。张逸斌的父母生于香港,后来移民至伦敦,张于伦敦出生和长大。本展览命名为《家》,寓意艺术家回到他的其中一个「家」展出一系列新作,当中包括混合媒介绘画和中式窗栅装置。这次展览中,张探讨并批判全球化资本主义和其权力机制对于身分认知、国家版图和归属感的影响。
「家」意指一个人身为家庭的一分子所居住的地方,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离家的人本能的归心。艺术家张逸斌拥有中英两地文化背景,经历了1997年殖民地香港从英国统治回归中国的历史时刻。他的双重身分促使他思索「家」的意义和「征服」的叙事方式。
香港一向以其新旧并存的独特建筑和街景闻名。这个密集的现代城市由不断堆叠的历史、人性和文化原素交织而成。张笔下的风景作品描绘了香港和深圳两个邻市之间日趋模糊的边界,以及这带来的身分认知和矛盾。张逸斌的作品围绕着历史的演变和虚幻的文明两个主题,描述了我们身处于高科技时代所面对的不断变化,从而逐渐改变着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
张为这次展览创作了全新的一系列中式窗栅装置。作品以艺术家常用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剪报和竹竿为材料,并参照传统中国房子的窗栅设计而成。当然,这些老房子连同这些窗栅设计已经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拆掉而于现代社会不再复见。在展览中,它们成了资本共产主义诞生的隐喻。
从窗栅的空隙中可窥见艺术家的静物花卉绘画。作品中的花于虚幻明亮的灯光下盛放,半立体地从画布伸延出来。这系列作品以荷兰黄金时代的静物绘画为灵感,象征着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当年的「郁金香狂热」成为了世界首宗经济泡沫事件。张的作品影射了荷兰当年如何盲目追求权力和财富,选择只表扬富裕的一面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黑暗面。
花瓶下的抽象形状实为南中国海岛屿的外形,由沙和颜料组成。艺术家特别选取「沙」为材,暗示了填海、属地主义和文明发展等概念。画中巨大的花瓶和气势汹汹的花朵座落于风吹便散的沙岛上,艺术家通过这意象提醒世人权力和占领大多时都是昙花一现。
关于艺术家
张逸斌 于1975 年生于伦敦,现于伦敦生活和工作。
近期展览包括 New Order Vanitas,Ann Norton Sculpture Gardens,迈阿密,佛罗里达州 (2017) ,Here Be Dragons,Nottingham Castle Museum,诺丁汉 (2016) 和30 Years of CFCCA: Gordon Cheung,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曼彻斯特 (2016)。他的作品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知名的博物馆,其中包括: 大英博物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克拉科夫当代艺术博物馆,克拉科夫,Whitworth,曼彻斯特,UBS Art Collection,HSBC Collection。
Here Be Dragons II(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绘画, 布面综合材料, 2000x1500mm
艺术家:
张逸斌
Blink of an Eye (Study) Portrait(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绘画, Mixed media on canvas, 1000x800mm
艺术家:
张逸斌
Electric Dreams(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绘画, 布面综合材料, 1500x2000mm
艺术家:
张逸斌
Vanishing Point(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绘画, 布面综合材料, 1500x2000mm
艺术家:
张逸斌
文章标题:张逸斌——家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