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重构——周涛新作展

2018-12-15 23:00
重构——周涛新作展简介周涛的画风曾两度蜕变,从一种厚重的表现主义,转向一种更符合他心灵状态的单纯宁静的抒情风格。近两年,他的这批新作是再次更具力度的蜕变。由清寂宁静的诗意抒情转向一种凌厉的立体主义风格...
展览名称 重构——周涛新作展
展览时间 2018-12-15 - 2018-12-21
展览机构 泛空间
策展人 贾方舟
参展人员 周涛

重构——周涛新作展简介

周涛的画风曾两度蜕变,从一种厚重的表现主义,转向一种更符合他心灵状态的单纯宁静的抒情风格。近两年,他的这批新作是再次更具力度的蜕变。由清寂宁静的诗意抒情转向一种凌厉的立体主义风格。周涛的新作一反过去的温和气息,变得艰涩而凝重,粗粝而冰冷。

但这种变化并非从天而降,当我们再返回头去看看他过去的作品,其实早已藏匿了向着这个方向转化的基因:他那时的画全是一些远离现实、超越人世的“无人之境”,这种宁净、空寂而渺远的超然之境,这种执着于超越于现世的美学追求,再向前跨越一步,便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结果。

直线切割是周涛这批新作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种纯形式主义的探索,不如说他是在表达一种比过去更加强烈的审美体验。他通过对过去所创造的那种空寂境界的解构与重构,通过那些仿佛从皮肤上划过去的、如刀锋一样的划痕,呈现的是一种被切割的痛感。加以凝重、压抑的铅灰色调,更加透露出一个孤独灵魂对这个现存人世的悲悯和无望。

文/贾方舟(著名美术批评家和策展人)

绘画是一种诗性语言,诗性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有的偏重于感性,有的偏重于理性。优秀的偏重于感性的诗,必然含有理性内核,才具有文化底蕴:反之,好的偏重于主观理性的诗和画,也一定有不可缺少的感性色彩。周涛的风景画不以抒情见长,而以其较为强烈的主观性和理性独树一帜。但在其别致构图、独特的光和色调的处理中,仍包含了动人感情的元素。而且,他创造的这些绘画图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一些特殊的时空条件下,它们会和我们不期而遇。

综观当今中国油画界,写实的、抒情性的绘画占主导地位,而主观性的、带有理性色彩的绘画较为少见。周涛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对满足人们广泛的审美需求,对艺术界表现风格的生态平衡,均有积极意义。

文/邵大箴(著名美术批评家和策展人)

周涛的画,给人以一种纯净、圣洁的图像效果。它的纯净,会使人在走近时都想屏住呼吸;它的圣洁,会使人感到任何一丝点的响动都是一种干扰,甚至是一种亵渎。那既是现代人在焦虑与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一种希冀的自由宁静之地,也是作者自我孤寂的心灵写照。在当代生活现实的精神压抑中,似乎所有的理想与希望,都汇集成一束光、一片绿、一撇丘壑或一汪池水,在遥远里凝结。这种理想的承载与寄托,使得那风景神圣起来,使得那境地凝重起来,使得一幅画成为精神出走的窗口。

文/李向明(著名艺术家 评论家)

周涛画的风景不是风景,而是他的心境。当然,可能也是某人在某个时刻的心境,或者是某类人的性格之境。周涛的画几乎是滤去了色彩的色调,是减除了细节的造型,是有人心无人迹的如梦未醒的状态。他不像大多数风景画家那样去复述印象派的时间中的自然外貌,而是坚持背离的观念和孤独的自我心境的营造。

文/王华祥(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央美造型学院副院长)

周涛的作品是对自然冷静的感悟,并且是对“风景”的不断接近。他始终在宁静中观察世界,不为外部的喧嚣所动,不为社会的迷乱所扰,而是从自然返归自我的内心。他在面对所看到的风景的时候,其实是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用观察和感受外部的风景重新发现了一个自我。周涛的作品里的自然和生活,总是一片安宁,色调也很单纯,意象也很朦胧。

周涛在他不变的位置上观察自然和世界,用油画展现一个宁静的世界,从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当下性,他触及了这个时代焦虑的某些方面,对比了这个时代的急速变化中的不变。让我们看到了他所展开的一切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他看起来情感内敛含蓄,但却让他所发现展开的世界充满了宁静的力量。

这种宁静的力量是在自然之中获得的。

文/张颐武(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

西方经典哲学常常论述“可见的世界”与“可知的世界”,而老子对抽象与具象亦有论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他们讨论共同的命题,认为事物现象是我们感觉的对象,但是事物背后潜藏的本质却只有通过无形的抽象思想才能把握,而这本质通常被认为是决定事物存在的根本所在。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尤其是抽象绘画尝试着把事物千差百异的感觉形象抽掉, 而去把握事物背后的规定性和共同本质。周涛的这一组“结构空间”的油画,较少看到具象的形,而以抽象的符号和点线面基本语言来对现代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描述,使人沉浸在一种无形的深邃世界里思考宇宙、自然与人的存在。

是为记。

张冲(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博士)

相关展览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