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 |
---|---|
展览时间 | 2019-01-25 - 2019-03-13 |
展览机构 | 里森画廊 |
参展人员 | 刘小东 |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简介
艺术家刘小东此次的个展“失眠的重量/Weight of Insomnia"是其于里森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将展出刘小东在过去数年间利用自动机械装置和监控摄像头创作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呈现了当前21世纪与艺术家关联的各种场景,而此次刘小东还将利用在伦敦某处采集的实时媒体数据图像,通过自动“绘画机器”把不断变化的场景和持续的人流涌动以抽象网络的复杂形式呈现在画布上,最终在闭幕式上完成这幅以伦敦为背景的“机器制造”的画作。
“失眠的重量”当中的“失眠”指的是机器可以安静地、持续地工作,不会感到疲倦或者绝望。在展览期间,这位冷静的“创造者”不论白天黑夜都在机械地完成艺术家的指令,从而产生了一种未来世界的感觉: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计算机学习将取代人完成费时费力的劳动,如此一来,或许艺术家可以更加专注于那些让他们无法入眠的事物。
刘小东从2015年开始尝试“失眠的重量”项目,首批作品由刘小东的长期合作伙伴、老朋友张尕策划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展出。包括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与创意总监、工程师、艺术家菲托·赛格雷拉(Fito Segrera)在内的专家们共同参与了这项创作。
项目团队首先搭建了一个框架,然后在框架上安装了空白画布以及由数条钢丝绳操纵的“机械画笔”,通过控制钢丝绳的收放和颜料的流动在画布上再现了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实时画面。虽然“机械画笔”忽动忽停,不大顺畅,而且刘小东除了可以选择监控摄像头的设置地点和绘画用的颜料之外也无法完全控制其他因素,但他仍试图通过数字技术的方法探索绘画本身的敏感性。
到目前为止,“绘画机”的镜头已经拍摄过北京、上海、金城、光州、柏林、卡尔斯鲁厄和悉尼的十字路口和街道,捕捉了车辆、行人和天气变化的图像,而本次它聚焦了伦敦。
刘小东对自己的画家身份和责任始终十分明了,在对象和人群的面前,他更像是在拍摄纪录片。他甚至把这种“自我监控”发挥到了极致,完成了颇具启发性的日常记录,呈现了近乎表演的绘画过程。例如此次展出的多画组作品《时间》(Time,2014),刘小东通过描绘当年抗议者的子女的肖像表现了1980年在韩国光州发生的学生运动,当时有165名抗议学生遇害,事件发生的地点就是现在的“5·18民主广场”,也是“失眠的重量”系列作品曾经拍摄的地点之一。刘小东以此尝试是否能够通过冷静的观察抓住这片具有强烈政治意味的地区所代表的情感。
文章标题:刘小东——失眠的重量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