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郑曦然——BOB (Bag of Beliefs 信仰袋) |
---|---|
展览时间 | 2019-01-30 - 2019-03-23 |
展览机构 | Gladstone Gallery |
参展人员 | 郑曦然 |
郑曦然——BOB (Bag of Beliefs 信仰袋)简介
格莱斯顿画廊正在呈现郑曦然首次于画廊空间举办的个展。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作品《BOB (Bag of Beliefs 信仰袋)》于美国的首次展出。这件作品实体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巨蟒,而这也是艺术家“人工生命”系列作品中的第一件。
《BOB》进一步发展了艺术家常用的模拟技术手段,持续聚焦于个体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即期待与感知之间的主观差异状况。巨蟒“BOB”的躯干、心智和性格不断因生命中的诸多意外情况而发生演变,并在演变的过程中消化这些突发事件,将其转化为日常因素。除此之外,“BOB”还将吸收观展公众的意见,并以此对抗其本能反应及“童年时期形成的偏见”。“BOB”曾经历多次生死轮回——个性的挫折、糟糕的家庭教育、意外事故,乃至完满的一生——因此,其众多生命中的某些行为模式已然成为了其不变的习惯。也正是由此,这样的人工智能生命也获得了某种神祗的永恒特性。
“BOB”使用了一个独特的人工智能模型,其中包括一个“恶魔”思考群体,以及一个能够通过感官经验学习以规则为基础的,信仰的归纳性智能引擎。其中的每一个“恶魔”都是一个微-性格个体,痴迷于满足其自身微-叙事。“暴食恶魔”不断寻求食物;“逃避恶魔”不断尝试躲避危险;“探索恶魔”寻求无信仰之物等。这些恶魔与彼此展开抗争,并尝试全面控制“BOB”的身体。处于统治地位的恶魔以此原则行事:进步=无意外——其微-叙事所要求的信念与其目前所感知到的体验之间的差异必须尽可能小。大型的意外状况将使得“BOB”勃然大怒,带来情绪波动,但也将更新“BOB”的信念体系。“BOB”在其生命中将学会在最为出乎意料的情况中践行其信念;就算这意味着在未来它将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BOB”也将努力规避当下的混乱。
想要对“BOB”施加影响的观众可通过免费的iOS系统app “BOB Shrine” 与“BOB”展开互动。观者可以直接通过“BOB Shrine”向“BOB”传递“刺激素”,或以一个指令为“刺激素”添加标识。随后,“BOB Shrine”就将自动在“BOB”身上使用这“刺激素”。作为回馈,“BOB”还将对其认为值得信赖的“BOB Shrine”使用者发放特别的奖励。而关于“BOB”的介绍,则可以在BOBS.AI网站上有更详细的介绍信息。
画廊空间二楼还将展出与“BOB”的制作过程相关的概念性绘图、设计以及发展过程视觉文件等。
郑曦然近期曾在2018年于伦敦蛇形画廊、柏林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2017年于纽约MoMA PS1、匹兹堡卡耐基艺术博物馆、慕尼黑路易威登艺术空间;2016年于苏黎世Migros Museum;2015年于都灵Fondazione Sandretto Re Rebaudengo等机构举行个展。
Bob Thangka(局部 detail)(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其他, 矢量图、乙烯基, 2429x1822mm
艺术家:
郑曦然
BOB(局部 detail)(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影像, 人工生命, 可变尺寸
艺术家:
郑曦然
BOB(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影像, 人工生命, 可变尺寸
艺术家:
郑曦然
文章标题:郑曦然——BOB (Bag of Beliefs 信仰袋)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