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 |
---|---|
展览时间 | 2016-12-07 - 2016-12-27 |
展览城市 | 上海⋅上海市 |
展览地址 |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
主办单位:
上海油画雕塑院
参展人员:
屠国威 王少军 谢彬 张克端 王志刚 周雷 萧立 何勇 夏阳 张伟 吴彤 谭勋 郅敏 曾齐宝 文豪 王朝勇 徐升 安之堃
展览介绍:
前言 “去往从来”不仅是一群有东方气质的艺术家与理论家现在进行时般的思考,更是以实践为基础预设的过去将来时与未来艺术发展前传的碰撞。这或许是一场真实场景中的虚拟游戏,但因参与者的认真与严肃,致使所有的纸上谈兵与空间论道都值得关注。 “雕塑”本身悠久而又复杂,对于中国却是个新传统。二十世纪初,作为西方艺术领域的代表形态之一,雕塑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当时的雕塑家绝对算得上是一种前卫职业,以至于刚刚留学归国的雕塑家竟被误认为是做佛像的工匠而被要求登记。然而,迄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当我们尚未完全消化这一艺术形式时,它仿佛已沦为时代的弃儿,面临着被诸多门类吞噬的危机。具体一点说,对雕塑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断裂之中。上世纪初开始,作为直接移植于西方的艺术概念,我们眼中的雕塑与中国传统完全脱节;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又面临着建筑、园林、装置等等形式的挑战,以致于概念不断泛化、模糊。什么是雕塑?什么是中国的雕塑?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这些无法绕过的老俗课题,在今天被郑重地重提,可见艺术家们对雕塑活力的忧虑与渴望。 去年的“去往从来”项目,以展览的形式对“何为雕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年的项目则主要以论坛为主,配合小型的文献展,在思考“何为雕塑”的同时,进一步探究“雕塑何为”的深层问题。今年的项目延续去年的特点,所有艺术家都对“传统”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始终立足雕塑本体进行探索。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行为过于“古板”、“局限”、“不合潮流”,但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坚持,为我们继承传统文脉、沟通古今东西,寻求今日雕塑的独立意义提供了具有价值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参与者,我们有意以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雕塑家为主,批评家的参与更像是共谋与校正。历史的发展固然需要“局外人”的客观评述,然而我们更应重视那些“身在此山中”的当局者的声音,这或许就是本次论坛的核心态度。 最后,要特别感谢上海油画雕塑院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刘士铭雕塑艺术基金等机构的支持,尤其是何勇老师持之以恒推进,使这一项目从假设化为现实。 愿雕塑在加与减的变化过程中走得更实、更远! 吴洪亮 2016年11月20日于望京
《作品483》 屠国威 18x2.8x11cm 2015年
文章标题:“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