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夜游白日梦 |
---|---|
展览时间 | 2019-03-09 - 2019-05-17 |
展览机构 | 玖集画廊 |
策展人 | 孟雪 |
参展人员 | 刘金龙 |
夜游白日梦WANDERING NIGHT IN DAYDREAM简介
在西方19世纪30年代之前,绘画是除文字之外一种很重要的文献记录媒介。其内容包括了宗教、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等。1827年摄影术被发明,逐渐取代了绘画的再现记录功能。那么绘画的方向在哪?
其实绘画从摄影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启发。摄影中瞬时的、偶然的、充满不可预测的戏剧冲突感,为绘画的绘制技巧和绘画观念注入全新的血液。至此,绘画从“再现”转变为“表现”,迎来了第二春。但是在今天这个技术的大时代下,图像创作的门槛日益降低,艺术表现语言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绘画?
绘画之所以能在当代艺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原因在艺术家的双手。绘画时的手感,成为了绘画无法被其他媒介取代的重要原因。而这,正是刘金龙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他想要去努力尝试的方向。
刘金龙的创作方法也来自于摄影图片,他敏锐的抓住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议题,即我们今天如何面对图像爆炸的日常生活。波德莱尔在他的著作《现代生活的画家》中高度推崇艺术家居伊,认为居伊画下了工业革命时期,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法国,艺术家要做的事情不是留守于过去,而是拥抱当下。刘金龙拥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他与居伊不同,他选择了“表现”而不是“再现”。
废墟与花卉、孤寂的操场、朦胧的灯火、无人的烧烤摊……刘金龙没有刻意去追求荒诞怪异的场景,他的画笔就像手术刀,将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场景解剖,朴实地将这场诗人般的夜游展现出来,这种对身边日常去主观化的、非叙事的图像选择方式,是在沉默地抗议着这个嘈杂浮躁的图像世界,用他的颜色和笔触将观众带入到这场梦幻夜游中,这是属于刘金龙的个人表达魅力。
有种观点认为绘画已死,再现功能被摄影和影像取代,表现效果又不及其它新媒介,绘画在今天就像是场白日梦。其实绘画的表达优势除了不可复制的手感以外,还有她无需顾及太多的公共体验,绘画是纯粹的情感表达,这种纯粹的、包含情感的叙事方式也是刘金龙的处世之道,这是属于绘画的任性,也是属于刘金龙的任性,他是带你夜游白日梦的诗人,因为绘画未死,“灵光”犹在。
太湖石(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6
绘画, 布面丙烯, 1500x1000mm
艺术家:
刘金龙
棕榈树之二(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6
绘画, 布面油画, 1200x1000mm
艺术家:
刘金龙
文章标题:夜游白日梦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