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鸡毛信——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 |
---|---|
展览时间 | 2019-02-23 - 2019-04-15 |
展览机构 | 逵园艺术馆 |
策展人 | 樊林 |
参展人员 | 陈侗 |
鸡毛信——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简介
为什么要跟他看“鸡毛信”
樊林
在接受陈侗邀请再次担任他的“一个水墨计划”策展人时,多年相处经验告诉我,逻辑上的反驳与理智上的确信是必须同时体现的。陈侗是用自己的框架对应社会生活内涵的艺术家,我的框架是不是要超越那个框架?一方面,我们坚持一种历史主义的优雅的发展,同时却看到一种结构性的重新界定历史的态度,这是水墨创作的现实语境。陈侗看似在用水墨做一些文学的事情,在2010年做《毛,就是我——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的时候,我已经明确地指出过“在常规要求中,记忆往往是等同于事件的,尽可能完整是一种重要的指标。事实上,在我们半生为人的记忆中,很多的记忆依托于非个人的方式,譬如报纸、电影、电视等媒体记忆,个人记忆混淆其间,当我们使用记忆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拥有个人主张的艺术家,就能够把握住一些与记忆、历史相关的元素,将它转化为造型语言上的呈现,而不停留在载物或者言志的单一目的里”。 《鸡毛信》的根本在于描述对过于快速时代人们感知的渐渐缺席,陈侗非常个人化的失落、感慨和提醒。
有一种价值观念的危机无处不在,对于陈侗,这就是“速度”的问题,在这个展览中,体现为对“慢”的各种层面的理解。当然,披着有趣的关于“传递”的外衣。鸡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当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信封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于是民间的通信也沿用这种方式,在特急信件上插上鸡毛,来表示信件的重要性。《鸡毛信》在一些人群里特指刘继卣根据华山的同名小说绘制的连环画,这是一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各种联系方式的转换性运用,比如电报、密码、代号、鸡毛信、消息树,均出自文学和电影。种种手段、方式所背负的传递使命往往被刻画得危险而沉重。不用微信的陈侗觉得这一切都与轻快、轻率的点赞形成对比。
在我们讨论完几组不同媒材、不同尺度的作品构思时,我相信,绘画是制作出来为人观看的,这依然是陈侗的信条,他称之为“同题创作”。于是我很愿意邀请观众们跟着陈侗拒绝廉价的分享,进入“鸡毛信”带有戏剧感的展场,寻找书写和阅读的真实意义。
抄录白求恩书信(局部 )(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其他, 纸本书法, 340x11000mm
艺术家:
陈侗
花为媒-组画之一(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纸本水墨, 250x170x60mm
艺术家:
陈侗
雷锋日记之一九六二年八月八日(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其他, 笔记本综合色料, 170x240x20mm
艺术家:
陈侗
消息树-甲种之一(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纸本水墨, 250x170mm
艺术家:
陈侗
羊城暗哨之照相馆作为联络点(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纸本水墨, 1300x350mm
艺术家:
陈侗
文章标题:鸡毛信——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