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沈远:无墙 |
---|---|
展览时间 | 2017-03-04 - 2017-04-04 |
展览城市 | 北京⋅北京市 |
展览地址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二层展厅 |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协办: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总策划:周旭君
策展人:郭晓彦
助理策展人:张嗣
开幕式现场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郭晓彦、艺术家沈远、北京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
3月4日,“沈远:无墙”展览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沈远生活、工作在巴黎,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女性艺术家,此次展览呈现了其新近的11件装置艺术作品。
沈远将展览命名为“无墙”,她认为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是封闭、自我保护和拒绝他人的象征。当今世界,在家与家、园与园、族与族之间正在重新筑起高墙,而“无墙”与“墙”永远在它的悖论中。沈远关注现实、关怀人性,探讨着对弱势群体、边缘化人群的生活境况,并通过作品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劳工、妇女、儿童三个主题,作品采取了现成品、水彩、录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渗透着沈远对历史和文化、女性和儿童、政治与人文的诸多观察和思考。
沈远的作品真挚而深刻,细腻而壮观,她将生活中的日常物品意料之外的组合在一起,即小见大,激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
白费口舌 冰、刀 尺寸可变 1994
课堂作业 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电灯 600x800x400cm 2011
无墙 水泥乒乓球桌、儿童凳子、树枝、蝉壳 700x500x200cm 2017
前言
沈远:“无墙”与“墙”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年的首个展览隆重推出生活和工作在巴黎的卓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沈远的个展。展览将呈现沈远新近的创作。
作为85美术运动中“厦门达达”的参与者之一,沈远力图超越纯粹的绘画或雕塑语言本身,在艺术与生活间建立相互回应的通道,对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提出艺术家自己的“方案”。
沈远1989年参加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她的早期重要作品《水床》,既有对存在境遇的追问又触及对意义的探讨。之后,沈远移居巴黎,并一直生活工作在那里,近年她经常往返于异国与故土之间,其创作往往带有对不同政治、人文环境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上世纪90年代后,移民经历带来的文化断裂和身份认同成为其创作的新起点:文化身份的转换、历史记忆和跨语境的交流使她的创作更加丰厚和呈现复调性。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在日常生活和经历中汲取素材,以细腻的情感和特有的敏锐,完成多重文化间的对话,显示出轻盈、细腻而深沉的特质。1994年在巴黎创作的“白费口舌”,强烈地表现了文化震撼和话语冲击,受到瞩目。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尖锐的力量。
作为居住在异乡的艺术家,沈远(们)更直接地面对今日世界的动荡和变化并有着更强烈和直接的体验。如何在跨越政治边界和西方话语的藩篱中为艺术拓展新的空间,成为艺术工作的重要课题。
在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中,侯瀚如带领5位中国女性艺术家参加中国馆计划。沈远的方案是一个安放在“处女花园”的装置作品——“首次旅行”。放大的奶瓶和乳头,以及一部关于被领养的中国儿童首次踏足西方世界的纪录片。她试图探讨在全球化和迁移时代中常见的问题:迁移,女性,儿童,异邦,及未来。沈远说:“作为一个女人和移民艺术家,我觉得这个问题与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关心这些孩子的未来。尽管他们的成长环境会很舒适,但他们未来还是会面临文化/种族差异,以及丧失亲生父母的问题。” 如今,欧洲的难民问题,更是成为横亘在不同人们中间的一个现实,也更加令人难以无视和放弃思考。
建墙与拆墙,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词汇。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墙”更是一个被人们从道义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不断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和“左派行动”似乎在新的“筑墙”运动中面临挫败。恰逢北京民生美术馆与沈远探讨展览计划时,世界经历了如此的格局转变。
沈远给自己的展览命名“无墙”。她认为,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是封闭、自我保护和拒绝他人的象征。当今世界,在家与家,园与园,族与族之间正在重新筑起高墙。
在本次展览中,展墙均被触目的铁丝网代替,拒绝身体的穿越但视觉上又是穿透的。展厅入口,视线首先被作品从被切成一半的“1/2大碗”割断,这件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大碗型的建筑,碗内散落着大城市中典型的密集的贫民简易建筑,建筑群落沿山依次而建;“大碗”,它既是人盛放食物的器皿,又隐喻世界常有的圆形建筑所代表的力量协商装置,在此被铁丝网切开成一半,让我们看到其中显示的力量与存在的反差。”
“我被视,我不被显”隐喻了欧洲的移民问题。铺在地面的灰蓝色大灯箱,上面是一些蓝色的眼睛和几个泄了气的救生艇,观众必须通过一个狭长的双重铁丝网通道来观看作品。这是一个反向的体验,让观者(东道主)身处国境线上。这个通道又连接起展厅的连绵的铁丝网,串联起观者的体验和思路。
沈远说,““无墙”与“墙”永远在它的悖论中”。对于艺术家而言,关注现实,关怀人性,都要拿出重新发明的态度来。
郭晓彦
文章标题:沈远:无墙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