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

2019-05-06 08:17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简介2019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前夕,高古轩香港将带来一场尤为特别的展览——由艺术家曾梵志策划的“塞尚、莫兰迪和常玉”。这三位现代主义大师分别构建起现当代艺术的雏形,并影响了后代许多艺术...
展览名称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
展览时间 2019-03-26 - 2019-05-11
展览机构 高古轩画廊
策展人 曾梵志
参展人员 CézannePaul 常玉 Giorgio Morandi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简介

2019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前夕,高古轩香港将带来一场尤为特别的展览——由艺术家曾梵志策划的“塞尚、莫兰迪和常玉”。这三位现代主义大师分别构建起现当代艺术的雏形,并影响了后代许多艺术家。虽然三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的艺术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极富创造性,为艺术世界奉献了更崭新的艺术形式,并且不执着于过去传统绘画当中的叙事性,转而开始捕捉当时瞬间的复杂性。

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以一个纯粹艺术家的观察角度呈现塞尚、莫兰迪和常玉的作品,意在邀请观者以直观的感受去思考与理解作品间的关系。最初,曾梵志的代理画廊高古轩建议他可以尝试做一些有意思的项目,但因他一直在思考合适的切入点,所以展览并未成形。直到去年,曾梵志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日常读画的经验出发来切入展览,“我们艺术家常常这么做,把自己看到的某个角度不断放大、消化,再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养分,在某一天以另一种新面貌出现。”于是,曾梵志很快想到了三位“总能引起他长久的激动、帮助他想通很多问题”的艺术家,即塞尚、莫兰迪和常玉,将他们的作品并置在高古轩香港的展览空间中,借此将自己体会到的一些细节陈列并传达给观众。

在曾梵志看来,塞尚、莫兰迪、常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虽然他们观察和表现对象的手法非常接近,但又各具特色。他们都选择了一种与自己时代格格不入的绘画方式,但这可能并不是一种自发的革命行为,“这三位大师选择的路径更像是保护伞,让他们一生得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艺术史上,塞尚、莫兰迪和常玉三位艺术家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之间既风格迥异、又相互联系:塞尚对色彩、造型和绘画对象的考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些谨慎的思考是为了体现他不同于前人的观察视角;莫兰迪延续了这种方法,用画面中的水平线和特意减弱的色彩对比关系模糊了抽象和具象的边界;而常玉对画面的处理方式跟前两位非常相似,但他的态度是东方的,更像一名旁观者,他在用油画描绘心中的水墨。

“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类策展人”

展览“塞尚、莫兰迪和常玉”出自曾梵志一个非常单纯的初衷,“我只想把自己在画面中发现的东西传达给观众”,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定义为“通常意义上的策展人”,因为展览的叙事线索并不从艺术史角度进行,也没有按照年代或类别来划分作品,更没有过多对画面背后的社会思想环境进行阐述的语言——它体现的主要是艺术家通过视觉逻辑入手的审美习惯,用曾梵志自己的话说,他对这三位艺术家的解读均是“从实践而来,而非理论”。换言之,这次展览更像是曾梵志一次特别的创作,以展览为媒介,用对他影响至深的经典作品来阐述他作为一个观者、阅读者身份时的一些主观理解。在策展过程中,他反复对作品的摆放方式进行比较,琢磨呈现方式的不同对视觉效果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又是一次对艺术、对自我重新思考的过程。

而它确实给曾梵志带来了新的体悟,他认为绘画的意义其实可以更开放:“在从前,不少艺术家觉得可以通过接触艺术让观众变得崇高,激发人们向善的心理,但他们(塞尚、莫兰迪和常玉)似乎没有这样想过,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原来抱有前一种观点,后来才发现‘让别人变得崇高’这种愿望其实也是一种自负。现阶段我就不再这么想问题了,观众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让别人在你的作品中感受到你的感觉就够了。”

“我始终相信绘画只关乎于观看之道。它更依赖的是眼睛、是感受,而不是语言。我同样也希望观众能意识到这一点,也能通过观看绘画来理解绘画,进而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

——曾梵志寄语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

Basket of Flowers(系列:无系列作品), 1931

绘画, Oil on canvas, 800x800mm

艺术家:

常玉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

Fleurs dans un pot d'olives(系列:无系列作品), 1980

绘画, Oil on canvas, 680x570mm

艺术家:

CézannePaul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

Natura morta(系列:无系列作品), 1954

绘画, Oil on canvas, 280x440mm

艺术家:

Giorgio Mor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