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丝绸之路-舒春光西部边塞风情五十年创作回顾展 |
---|---|
展览时间 | 2017-03-14 - 2017-03-23 |
展览城市 | 北京⋅北京市 |
展览地址 | 中华世纪坛 |
展览时间:2017-03-14 — 2017-03-23
开幕时间:2017-03-18 10:00 am
展览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中华世纪坛艺术基金会、天工开悟
承办单位:北京奥睿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舒春光先生1941年生于甘肃省康乐县。196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在新疆生活、工作三十余年。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为边塞山水画的倡导者,多年来舒春光先生潜心研究中国画新技法,将东西方优秀的绘画要素融合在一起,又保持、丰富和发挥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和神韵。他的画作打破了中国山水画勾皴染点的程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特殊的没骨画技法,使画面上的线条反黑为白,层层叠叠,极富表现力地将雅丹地貌和边塞独特的风情艺术地呈现在观者面前,引起中外画坛的热切关注。
舒春光是一九四一年生于甘肃省康乐县的一个山洼农村,世代贫穷,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老实人,周围虽说有河流和森林,远处高高的积石山上常有皑皑白雪,但住在这里的庄稼人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只是整天忙碌在辘辘的牛车和梯田之间。无论男女老少,干黄的脸上布满着尘埃,好像永远也洗不干净似的,一年四季都过着艰苦的生活。所以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青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由此可想而知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舒春光先生于西部的一所大学学习美术,当时的他便发现,美术界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西部,如曾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的两件作品——周昌谷的《两只羔羊》和黄胄的《荒漠风雪》,以及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喜爱古代边塞诗歌的舒春光先生常常被其苍凉深邃的境界所感动,并因此立下了探索边塞画的夙愿,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的去了古代边塞诗歌的发祥地——新疆。那里有“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喀喇昆仑,那里有“会当绝顶观初日,五岳中原小眼前”的天山,那里的冰山是晶莹的,那里的大漠是无垠的,那里的葡萄是甜美的,那里的玫瑰是火红的,那里的都它尔和手鼓迸发出的旋律是激动的,舒春光先生用画笔不断记录着这令人难忘的一切。
在新疆,舒春光结识了引以为友的新边塞诗人杨牧、周涛和张德益,他们用诗的语言给风塑像,为地球的表情写照,用目光点燃冷却的烽火台。诗人的诗情和舒先生的画意结成了良缘,诗和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诗人也在我的画中摄取“合理内核”,双方都受益匪浅。舒先生徜徉在诗的境界里,自己仿佛也成了西部的一角土地。就像张德益诗中说的那样“我躺下,就应该是一块新绿洲,我站起,就应该是一片新山系。”
舒春光先生最热爱的雅丹地貌作为西部风景中的瑰宝,分布在库车、乌尔乐、哈密、敦煌和罗布泊地区,它是地球造山运动和风水浸蚀而成的杰作。它寸草不生,没有通常山水的氤氲之气,它没有刺破云天的雄姿,却是丝绸之路上的商旅、行人、僧侣和“秦缁燕缟车斑斑”的见证者。在舒春光先生的作品中,其独创的矾水“没骨法”使雅丹地貌屹立在韩海之中,庄严、神圣、诡谲、神秘,雅丹地貌已不仅是自然景物,而升华为具有灵魂和生命的历史文化载体。
本次展览的一系列作品兼具具象与抽象运用,“抽象具象都是由体验生活中得来,绝非杜撰!”他锲而不舍的辛苦摸索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达成了他的愿望,他的这一创造是由中国传统而来,扎根在西北地区的土壤里,是大西北的写照。边塞歌咏,大漠画游,绝美的西域风光凝结在本次展览粹选的100余件边塞山水画中,并将以舒春光先生的艺术发展为序,期望通过对舒春光先生边塞山水画创作历程的回顾,向观众呈现其丰富而具开创性的艺术之路。
四尺斗方 《春意》 66x66 2012年
四尺斗方 《群驼》 66x66 2016年
四尺三开 《湖畔人家》 68x44 1995年
四尺整纸 《秋艳》 132x66 2014年
横长条 《翔》 68x198 2016年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