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2017-12-31 22:17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甚至日本、新罗、广南等地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龙镇进行贸...
展览名称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展览时间 2017-03-10 - 2017-05-30
展览城市 上海⋅上海市
展览地址 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甚至日本、新罗、广南等地海船每年都要到青龙镇进行贸易。南宋时期,青龙镇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贸易发展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北宋诗人梅尧臣曾记载青龙镇有三十六坊,烟火万象,一派繁荣景象。青龙镇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镇,北宋米芾曾任青龙镇监镇,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词歌咏。

2010-2016年,为深入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和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使这座湮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正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大量的遗迹和遗物,重要遗迹有隆平寺塔、房址、水井、铸造作坊、瓷器堆积等,出土遗物中贸易瓷器占有较大比重。

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城市历史的重大发现,它是实证千年上海城镇发展的宝贵资料。考古出土的大量贸易瓷和隆平寺塔遗存进一步佐证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上海作为一座以港兴市的现代化都市,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上海城市的发展找到了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木贴金卧佛像

简介

北宋(960-1127年)木贴金2016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隆平寺塔地宫出土长10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木贴金卧佛出于地宫函盒最里层的银函中,是地宫最核心的瘗埋之一,为释迦牟尼佛“右胁卧狮子床”涅槃像。佛像右手枕于头下,侧身平卧,左手平抚体侧,神态平和坦然,符合佛祖涅槃之圆满相。此尊卧佛的顶髻和白毫处镶嵌有大小珍珠,同时在银函底部铺有一层细小的彩石,边上有块状香料,这些都是虔诚供养的表现。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银鎏金嵌漆木柄双鱼纹匙

简介

北宋(960-1127年)银2016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隆平寺塔地宫出土长2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上海博物馆位于木函内。匙部呈扁平椭圆形,微凹。曲柄,匙柄末段渐宽,中空,尾端嵌一段七节漆木竹节纹柄,端首扁圆。匙面口沿一周饰叶瓣纹,匙内底錾刻双鱼纹,首尾相对,左旋排列,中间錾宝珠纹,纹饰部分鎏金。这种做法常见于唐代金银器,如长莘桥、丁卯桥出土的银器,有纹饰处多鎏金。在上海宋墓、宁波天封塔地宫都有类似式样的匙出土。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义窑青釉刻划花碟

简介

南宋(1127-1279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口径15厘米,足径5.6厘米,高3.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圆唇,敞口,浅弧腹,内底坦平,平底。灰白胎,胎体坚致。内外满施青白釉,外底露胎。内底刻划两朵荷花纹,布局疏朗。此类器形见于南宋龙泉窑产品,该件碟应为福建义窑仿烧自龙泉窑的产品。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简介

唐(618-907年)铜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直径2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出土于J21井底。半圆钮。莲瓣纹钮座,镜背纹饰为一对鹦鹉,口衔折枝花果,爪撅蓓蕾、花结绶带。鹦鹉体形雄壮,长尾飘曳。折枝花果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绶带共有两组,尾端系流苏,宛转飘荡,似在空中飞舞。该井出土三面铜镜,尺寸、纹饰基本相同,两面完整,一面从中间断为两半。与之相似的铜镜在上海青浦区香花桥街道出土过,现藏于青浦博物馆。此外,在《浙江出土铜镜》里也著录有相同的铜镜,未注明出土地点。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青釉刻划莲瓣纹碗

简介

宋(960-1279年)

2012 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

口径20厘米,足径8厘米,高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圆唇,浅弧腹,敞口,内底坦平。圈足外撇,足底有四个泥点支烧痕。灰胎,较粗糙。满施青黄釉。碗内壁刻划莲瓣纹,线条流畅整洁。该件器物装烧工艺仍属越窑系统,但不是来自越窑的核心产区,可能为浙江南部的产品。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龙泉窑青釉长颈瓶

简介

南宋(1127-1279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高15厘米,足径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洗口,长颈,圆弧腹,圈足外撇。灰白胎,胎骨坚致。通体是淡青釉,有细小开片,玻璃质感强,足底露胎,残留有垫饼。此器造型雅致,釉色清淡含蓄,为龙泉窑的典型器物。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德清窑青釉褐彩盆

简介

唐(618-907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口径30厘米,足径12厘米,高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圆唇,卷沿,深弧腹,假圈足。灰胎,较致密。内壁满釉青黄釉,外壁施釉近底处,有流釉现象。内外壁各有四个对称分布的三点状褐彩斑。内底见有9个、外底有10个支烧痕。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铜“禄合”印

简介

北宋(960-1127年)

2016 年上海青浦区隆平寺塔地宫出土

纵2.3厘米,宽1.4厘米,通高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铜质,鼻钮。整体铸造,低印台,浅印腔,鼻钮高耸近2厘米,厚度不及0.2厘米,钮上部有圆孔穿。

禄合或有两意。一是吉语:取福禄和合之意;二或是易经地支中暗合的一种术语:通禄合,意指相合的两个天干,其禄支中的藏干能暗中相合。隆平寺塔出土的“禄合”铜印,有可能是供养人为求福禄和合而放入地宫。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铜瓶与舍利

简介

北宋(960-1127年)铜、水晶2016年上海青浦区隆平寺塔地宫出土口径2.9厘米,底径2.8厘米,高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位于铁函内。铜瓶圆唇,侈口,溜肩,下腹斜收,圜底。肩部饰数周凹弦纹。位于铁函内一侧,内装三颗水晶球,直径分别为2.08、1.67、1.68厘米;一颗铅球,直径1.08厘米。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两只银瓶,其中一只高4.6厘米,内贮石珠若干粒。腹部刻:“试校书郎守县尉柳珣为资荐先考秘承,谨舍西天感应舍利二十颗入仙岩寺塔下,伏愿仗此良因,永生净土。”隆平寺塔地宫出土的水晶球、铅球也应该是感应舍利,铜瓶则为舍利瓶。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越窑青釉执壶

简介

北宋(1127-1279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口径10厘米,足径8厘米,高2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圆唇,喇叭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挖足较浅,外底有泥条痕。圆形曲流,带状鋬。胎灰白,致密坚硬。釉色青绿,局部泛黄。肩有两周弦纹,贴对称印花双耳,模印阳文。腹部刻六等分竖棱双线纹。里杜湖窑址出土有相似的器物。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长沙窑褐釉腰鼓

简介

唐(618-907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口径18厘米,长5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广口,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内空。外壁凸起弦纹五道,近口沿处各有一周弦纹。表面施褐釉,釉面光洁,釉层肥厚,有细冰裂纹,状如发丝,内壁无釉。两端无釉,可蒙皮。鼓为拉胚成型,分两段制作后对接而成。一端残,有修补。这件腰鼓为长沙窑产品。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

简介

唐(618-907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口径10厘米,足径8厘米,高22.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圆唇,喇叭口,长颈,溜肩,圆弧腹,假圈足式大平底。肩部前置八棱形短流,后置弓形鋬。灰白胎,较致密。外壁施青釉,底露胎,流下腹部饰三条褐彩装饰。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铜箕形砚

简介

北宋(960-1127年)铜2016年上海青浦区隆平寺塔地宫出土长8.5厘米,宽5.5厘米,厚0.5厘米上海博物馆出土于地宫底部。箕形砚又称风字砚,形如簸箕,盛唐时出现并流行,宋、辽、金一直沿用。此箕形砚砚首着地,首尾圆弧,砚首窄而砚尾宽,两侧边内收,砚堂呈坡状,尾端有二长方形足。考古出土的箕形砚多为陶、石质地,此砚为青铜,较为少见。此砚线条流畅,比例协调,造型小巧,应为妇女点妆之用。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铅贴金阿育王塔

简介

北宋(960-1127年)铅贴金2016年上海青浦区隆平寺塔地宫出土高25厘米,底座长9.5厘米上海博物馆出土于地宫东侧。方形中空,外形作单层束腰状,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组成。基座为方形,每面以菩提树间隔饰坐佛4尊。塔身方形,四面装饰透雕形式佛本生故事,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和“月光王施首”本生,每面一幅图像,布局作一图一景式。四角各立一只金翅鸟。塔顶盖四角耸立四根蕉叶状山花,每角的向外部分有两个面,各分上下两层,铸有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16则,每角山花蕉叶4则图像,布局以连环画形式展开。

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瓣纹碗

简介

唐(618-907年)瓷2012年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出土口径14.2厘米,足径5.8厘米,高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敞口,圆唇,弧腹,圈足。碗身施青黄釉,有细微的开片,露胎。碗内施褐彩和绿彩,构成花卉图案。其中褐彩为氧化铁彩,绿彩的呈色剂是氧化铜。这种构图具有鲜明的域外色彩,在长沙窑窑址及扬州有少量出土,但海外发现较多。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长沙窑瓷器中,有不少类似纹饰的碗。

相关展览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