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加藤泉个展 |
---|---|
展览时间 | 2019-06-05 - 2019-08-17 |
展览机构 | 贝浩登 |
参展人员 | Izumi Kato |
加藤泉个展简介
贝浩登(上海)欣然举办日本艺术家加藤泉在中国内地的首次画廊个展。在本次展览中,除了展出加藤泉新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外,同时还有他近年开始尝试的织物装置。
加藤泉是一位一元主义式的艺术家。在《加藤泉作品集〈绘画与雕塑〉》中,他曾经如此说道:“我对人类生命的意义很感兴趣,在我看来,艺术便扎根于其中,因此我再次认为自己持续创作的行为并非没有意义。人类必定有需要艺术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无用的东西,也会有产生作用的时候”。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拷问人类灵魂一样,加藤泉始终在努力探寻的是人类生命的意义。
他的探寻之道就是通过他的创作。他并非通过思考,或者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才画,而是在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是基于身体感性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养成,对其自身的养成,也是体认人类生命意义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种作为风土的创作。
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认为人总是生存在某一块土地上,不管情愿与否,人都被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所包围。人的肉身作为内包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环境相沟通的介质,始终在制约着人类的行为。人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回应,反作用于自然。这样的一种交互系统就是风土。人的自我发现就是在风土中完成的,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主观” ①。
加藤泉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在风土中发现自我”的行为。他是在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肉体相感应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应到的信息表达出来,而作品就是他将自己客体化的结果,是他所处的某个空间里的时间变化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感应、接受、表达、回收的认知循环。
人既是个人同时又是整体,这是人之存在的根本结构。正因为如此,加藤泉的作品往往能够呈现出超越个人的更为丰富的面向,自然反映出我们这个共同体所面临的状态与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严重地陷入了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仿真的世界。陷入了代码支配下的时代结构、价值结构规律中的一种模式。在这里,“任何现实都被代码和仿真的超级现实吸收了”。这种仿真世界的极致表现,就是现在时刻控制着我们的网络。这个由代码生成的世界,像薄膜一样,将人包裹在真空状态里,阻挡在现实的外部。于是,“一切进入代码的无目的性时空中的东西或试图进入其中的东西,都被切断了于自身目的性的联系,都被瓦解并吸收了”。这甚至让我们自身也发生了分裂。我们的精神越发沉溺于那个代码生成的仿真世界,而逐渐忘记了扎根于现实世界上的肉身。抽象的功能正在割裂并瓦解我们。
近年来,加藤泉的布面与纸本作品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明显的线条将人形分割开来。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那种灵肉分离的状态。不过,他的绘画绝非这种状态的象征。与其说这些线条严格地将人形割裂成几个部分,不如说是强调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加藤泉作品的丰富性所在。它既反映了我们身处的现实问题,也凸显了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根本状态。它不是以抽象的方式去象征现实世界。它就是现实世界本身。
那么,回过来再看加藤泉的绘画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变化。从最初的带有鱼鳍的雏形、到仿佛在羊水之中的小婴孩、再到天地山河融为一体的“成人”,最终成为承载万物的新的生命体。随着“人形”的成长,承载“人形”的背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单一色调,到多种色调的拼合,再到彩色斑点、螺旋等元素交替出现,近年来他开始在背景中加入将二维平面转换为三维空间的球形、线条等元素,将人形带入到更为立体、浩瀚的宇宙里。
在雕塑与织物作品中,加藤泉甚至将他的“人形”直接投放在我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之中,让“他们”与我们等价的共处同一世界,接受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从加藤泉的展览结构中就能体会)。这一切并非主观式的自我表现,而是风土在他身上的反映。
可以说,加藤泉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状态,而是与加藤泉本身的生命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息息相关。既是他个体感性的直接反映,也是他所处的风土经由他的身体媒介的反映。这些作品一方面从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神秘的镜像,异常深刻地照见我们平时难以察知的某种生命状态。因此,我们在他的作品所看到的,既是我们人类生命应该有的状态,同时也是人类生命的指引。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散发出长久而恒定的美,帮助人们在反复无常、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命意义。
林叶 | 艺评人
2019年4月
①和辻哲郎认为:“只有当精神成为能将自我客体化的主体时,也就是具有主体性的肉体时,才能创造出自我发展的历史。这种被称为主体性的肉体正是一种风土”,“肉体的主体性得以成立的基础是人之存在的时空结构。所以,主体性的肉体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运动机制的。它时而孤立,时而合一,在其运动中展开的种种连带,便形成了历史、形成了风土”。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后置于时空结构(风土)。只有将自己客体化 —— 在时空结构中感受生成,然后从中抽离,最终再回到其中 —— 才能够实现自我发现。所以,是“风土现象反映出我们是如何发现外在的自己的”。
关于加藤泉
加藤泉,1969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1992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系,现在东京和香港生活工作。自2000年代起,加藤泉藉其不断创新的作品在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展览中赢得了广泛关注。2007年,他受邀参加了由罗伯特·斯托尔策展的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加藤泉的作品已在众多国际知名博物馆和机构展陈,包括法国蓬皮杜中心梅斯分馆、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日本东京原美术馆、日本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日本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德国柏林戴姆勒当代艺术收藏、俄罗斯莫斯科现代美术馆、以色列海法美术馆、美国纽约日本协会、香港大馆、北京的红砖美术馆等。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布面油画, 2340x117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布面油画, 2420x163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布面油画, 805x200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8
装置, 绘画, 织物、粉彩、丙烯、刺绣、皮革、链条、铝条、铁, 5070x146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雕塑, 软塑胶、软塑胶漆、线、不锈钢、链条、皮带, 320x100x8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雕塑, 软塑胶、软塑胶漆、木、线、不锈钢、黄铜、底座, 500x170x17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无题(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雕塑, 木、丙烯、软塑胶、线、不锈钢、底座, 1510x300x300mm
艺术家:
Izumi Kato
文章标题:加藤泉个展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