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2017-12-31 22:41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展览名称《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喜影集”《“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颜姐——唐景锋个展》《大国志——严明个展》《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
展览名称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展览时间 2017-08-12 - 2017-09-10
展览城市 上海⋅上海市
展览地址 喜马拉雅美术馆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展览名称

《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

“喜影集”《“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

《颜姐——唐景锋个展》

《大国志——严明个展》

《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

展期:2017年8月12日——2017年9月10日

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3楼)

作为喜玛拉雅美术馆全新推出的视觉影像类联展平台,届时,除了中庭重磅呈现的《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摄影展外,首季“喜影集”的其他4场展览同样异彩纷呈,包括:朱青生回顾展《“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摄影展《颜姐——唐景锋个展》、《大国志——严明个展》以及群展《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

展览介绍

展览之一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展览名称: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

策展人:段煜婷、彼得·普夫伦德

协办: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瑞士摄影基金会

支持单位:广州无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在当下,摄影、影像、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已成为当代艺术难以分割的表达手段,其兼具前沿性与艺术性的特性紧密联系时下文化价值体系。从2005年建馆至今,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2017年,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将这一板块以“喜影集(Himage)”统一定义,并固定在每年夏季推出一系列视觉影像展览。“喜影集”大展期间,喜玛拉雅美术馆还将组织一系列讲座、高端学术论坛、工作坊等相关领域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建构“喜影集”合集板块的理论和展览价值。

2017年8月12日(周六),第一季“喜影集”即将隆重揭幕,届时,5场来自中国和海外艺术家的个展/群展将联袂登场,包括:《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颜姐——唐景锋个展》、《大国志——严明个展》3场摄影展和朱青生回顾展《“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以及群展《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首季“喜影集”参展艺术家世代相隔整整一个世纪,展呈作品既有宏大历史下的微观审视,也有诗意抒情的个人叙事;既有对媒介信息的质疑与反思,也有对新的媒介语言的拥抱与尝试。我们将分两期介绍首季“喜影集”联展的精彩内容。

今夏,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庭空间将呈现的是“喜影集”重磅展览《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本次展览策展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如此评价博萨特的摄影:“在落后的近代中国没有自身的视觉书写历史的现实之下,对于西方的观察者,我们无法奢望其观察不带有任何天然具有的偏见,我们只能带着甄别的眼光去发现和梳理那些真正具有客观性的视觉历史。纵观上述西方人观看中国的历史,能发现真正具有客观价值的视觉文献其难度极大。稍感欣慰的是瓦尔特·博萨特留下的这些在数量上蔚为可观的中国照片,同时也是我所知道的西方摄影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东方主义所带来的偏狭目光的照片”。

瓦尔特·博萨特(Walter Bosshard)1892年11月8日出生于苏黎世,1912年进入苏黎世大学,主修教育学和艺术史,毕业后在远东做起商务代办。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着他周游远东列国,并渐渐开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精进自己的摄影技术。

作为瑞士现代新闻摄影先驱,30年代初博萨特已经成为德语媒体最知名的记者之一。1930年,他发表了关于“非暴力不合作”领袖圣雄甘地发起的“食盐长征”的报道。1931年,博萨特来到中国,任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1938年,得益于中立国的身份,他在武汉受到周恩来接见,并取得前往延安的特别护照,与另一名来自《芝加哥日报》的美国记者阿·斯蒂尔(A.Steele)一同跟随运输物资的车队前往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延安、并对毛泽东进行采访和录像的欧洲记者,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在整个中国陷入战火和巨变的重大历史时期,博萨特的报道几乎定义了30、40年代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美国进步女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AnnaLouise Strong)在延安,1938年。(1946年,毛泽东在接受斯特朗采访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八路军军队,延安,1938年5月。

除了《新苏黎世报》,博萨特也曾为《生活》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等多家媒体供稿。在波澜壮阔的政治变迁和风起云涌的区域战争以外,他的镜头下还记录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西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良好的视觉训练和人文素养,使得他的照片气质迥异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外国观看者;而凭着记者敏锐的嗅觉和长袖擅舞的沟通能力,他的社交面极为广泛,上到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下到平民走卒,他的照片内容涉及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民生、人文风俗、文化等多个层面。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黄包车上的母子接过皮包,中国,1930年代。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村民迎接客人,中国,1930年代。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美国领事馆内举行的美国留学生俱乐部创办典礼,昆明,中国,1938年6月18日(居中者为林徽因)。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Sorren-Görrel,人称“月光”,内蒙古,中国,1934/1936年。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开着车的公主,内蒙古,中国,1934/1936年。

博萨特生命的最后十余年在瑞士和西班牙度过。1959年至1962年期间,他先后整理出版了两部回忆录。1975年11月18日,博萨特在西班牙托雷莫利诺斯(Torremolinos)逝世,享年85岁。

《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展览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和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以及策展人段煜婷、彼得·普夫伦德提供的卓越的学术支持,亦要鸣谢瑞士摄影基金会和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当代历史档案馆提供的藏品。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9月10日(“喜影集”第二部分介绍待续)。

展览之二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和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的朱青生为人所熟知,而《“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展览则着力呈现他的另一面——作为艺术家的朱青生。展览位于美术馆一层西侧展厅,回顾了他在1994年至2004年创作的11件《滚!》系列作品,是他在这十年中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场景所做的行为、影像记录和观念艺术活动的成果。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滚!——跳进黄河》,视频截图©朱青生

《滚!》是摄像机脱离人手控制后的滚落过程中所记录下的影像,以此来对作为“人类感觉的延伸”和“新环境的创造与制作”的媒体进行根本性的反省和批判,也就是“反媒体”。朱青生的批判不仅表达了对媒体背后的资本和权力的警惕,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媒体和媒介本身对人的异化,以及异化后其自身形成的权力。这种权力利用了媒体的权威和资本,同时也是一种宰制和异化。因此,“反媒体”是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所发出的质疑和行动。

“滚!”这一命名是朱青生反叛精神的体现,他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媒介所“制造”出来的,然而却没有媒介能够真正受到人类的控制,反而是媒介反过来控制了人类,因此必须要让它“滚!”。

展览之三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美术馆一层东侧展厅呈现的是中国香港摄影师唐景锋(Kurt Tong)和大陆摄影师严明的两场个展——《颜姐——唐景锋个展》和《大国志——严明个展》。这两场展览及《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均为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合作项目,由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担任策展人。

唐景锋(1977 年生于香港)在利物浦大学接受医护训练,并于欧洲、美洲及亚洲游历工作; 2003年始投身全职摄影师,同年凭借印度伤健儿童专题相片夺得路易斯·巴尔图埃纳国际人道主义摄影奖。他于 2006 年取得伦敦传播学院纪实摄影硕士,并开始由其华裔及家族背景取得灵感,创作个人作品。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颜姐:无题》©唐景锋

此次展览包含6个部分,展出46件摄影作品和1件装置作品。颜姐是艺术家唐景锋的妈姐(女佣),二十岁时自梳,是最后一代自梳女的典型代表——勤劳、无私、独立。

艺术家以她为主角,意在探究历代自梳女的起点,为历来未受传颂的女“英雌”发声,使其不致被遗忘无视。

展览之四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70后的严明大学学的是中文,毕业后曾做过十年摇滚歌手、当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现居广州。2014 年严明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记录了他如何开始摄影,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摄影风格,还有他对于摄影的诸多思考。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小镇青年》 晋城©严明

《大国志》是他的摄影代表作品,以历史和生存环境为关注的核心。经济发展热潮背后,传统的人文环境显现出一种孤寂、落寞状态。这些状态,已经越来越不能被人们留意和重视。这些“中式”景像的遗存,显示了文化基因的流失,它们已经越来越像一首挽歌。经济的冲击和人们的漠视,会让它们日益远去。

展览之五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二层展厅呈现的是《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群展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教授焦兴涛担任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孙鹏策划,呈现在“重庆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支持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和新媒体系10位艺术家创作的12组新媒介作品。

实体、叙事、秩序生产是此展的关键词,也是艺术家瞄准的靶和工作起点。新算法是贯穿展览的线索,包括生物技术、计算机中流动和管控不断更新的内部经验的运行方法以及互动控制技术,也就是新算法下的创作工具。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在云端》,综合媒介:VR、高台(400.300.250cm) ,张晓影

在此展的每件作品中都有一些占据空间的实体,雕塑是一个出发点,包括用废旧的工业材料搭建的双子塔、大烟筒、根据观众的脑电波采集翻模制成的三米多高的雕塑、像从理查·塞拉的雕塑中截取的金属板。实体被新技术延伸,也丰富了新技术的层次。其中几位艺术家也在发掘新媒介手段实现个体叙事的新潜能,他们在同一空间中布置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以呈现局部隔阂的方式复述情感联系。他们相信,流动的情感历程本身就可以使作品重新生长出引人进入的神秘感,以抗拒靠分享的国际经验堆积成的冷漠、空虚对观众充满抗拒的作品。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

《造物》,综合媒介:脑电波意念控制器、屏幕、摄像头、墙体,玻璃钢,尺寸可变©张增增

秩序生产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负责引出话题,当下给不出答案。而在新算法下(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视觉革命时代的新武器),一些关系应被不断讨论,以跟上或是反思艺术家、技术、作品、观众、身体之间以新的秩序悄然变序的步伐。

在当下,摄影、影像、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已成为当代艺术难以分割的表达手段,其兼具前沿性与艺术性的特性紧密联系时下文化价值体系。从2005年建馆至今,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2017年,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将这一板块以“喜影集(Himage)”统一定义,并固定在每年夏季推出一系列视觉影像展览。“喜影集(Himage)”大展期间,喜玛拉雅美术馆还将组织一系列讲座、高端学术论坛、工作坊等相关领域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建构“喜影集”合集板块的理论和展览价值。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