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 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 |
---|---|
展览时间 | 2017-09-15 - 2017-10-31 |
展览城市 | 北京⋅北京市 |
展览地址 | 白盒子艺术馆 |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
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
主要合作机构:
大众汽车集团 (中国)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
合作机构:
安联保险集团、西门子股份公司、伍尔特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德国汉莎航空股份公司、德国莱茵金属集团、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凯傲集团股份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艺库(北京)国际艺术品物流有限公司、墨卡托基金会、杜伊斯堡港口集团、福斯油品集团、北京传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HAO艺术中心、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北京金鼎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
今天,在德国工作和生活的这一代1970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面对全球化和数字互联的世界,他们是如何回应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呢?是什么激励了这些艺术家,使他们依旧全神贯注地创造艺术呢?
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白盒子艺术馆精选了六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六位艺术家是德国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主人公,其地位得到了德国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可。他们的作品为讨论当前德国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提供了理想的平台。这些艺术家能够平衡艺术史标准下的“艺术内容”与艺术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是新一代艺术家独享的年轻观念与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战胜当今世界诸多挑战的能力。
阿丽佳·柯维德的作品似乎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主要关注社会现实、价值观、时间与空间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它们的感知与建构。有观点认为,除了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有别的平行世界的存在,该观点对柯维德启发至深。为了表达她的体验和想法,柯维德在创作中运用了摄影、影像、雕塑以及空间装置等各种媒介,她也时常利用日常物品和消费品,对它们作有趣的再安排,以求机智而愉悦地探索思想与想象的相互作用。
赛巴斯蒂安·里默的摄影方法以采用分析法和考古法为特征。他从一个偶然的发现或者一个历史事实着手,用放大、重叠以及色彩反转等多种语言来创造图像,这些摄影不仅是对某个物体或者事件的描绘,更重要的是揭示隐藏结构,或者再造一层“现实”。
迈克尔·塞尔斯托夫也惯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但他通过解构和重构的方法完成作品,力图质询传统的雕塑与空间概念,并且提出在改变了的环境中雕塑和装置新的发展可能。解构与重构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塞尔斯托夫藉此刺激观者思考已知范围之外的东西,而这也要求重新界定艺术的范畴。
大卫·施奈尔是“新莱比锡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致力于促进古典风景画在数字化时代的“更新”。凭借着像素、加密、视角对准等辅助技能,施奈尔将自己的画作改变成“网络空间的风景画”,观者通过它们仿佛进入了虚拟的图象世界,而这与数字时代本身的内在逻辑也是相一致的。
朱莉德·福格特是一位喜欢探究的艺术家。在她的绘画和线描作品中,能够看到她对术语、过程和现象的深入探索。这位深受文学和音乐的影响艺术家,会把观察和研究到的东西变成一个个极具美感和迷人形式的图像“词汇”,特别是她在音乐中发现的其以时间为基础的结构,让她能够充分地将个人的、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内容融进绘画作品之中。
无人的空间——空无一人的房间或者了无人烟的一处风景——是马蒂亚斯·维斯切尔作品的主要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家居用品或者其他常见物件以某种“拼贴式”的方式出现在空间里,经常呈现出凄凉和孤独的感觉。对观者来说,这些场景可能既熟悉又陌生,它能传达关于空间或者它的拥有者什么样的信息呢?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维斯切尔带有装饰意味的绘画世界被理解为探寻绘画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智力游戏。
现实、时间和人的感知是这6位艺术家的共同关注,他们处理这些主题的不同方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艺术家对自我身份的个性化认同。他们的作品集于一处,既是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肯定,同时又提供了以诗意和冥思来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的方式。
文章标题: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 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