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吴杉2020 |
---|---|
展览时间 | 2020-10-17 - 2020-11-23 |
展览机构 |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
参展人员 | 吴杉 |
吴杉2020简介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荣幸地宣布,将于10月17日向公众呈现艺术家吴杉个展《吴杉2020》,本次展览是吴杉继《曲径》之后在站台中国举办的第二次重要个展,将由3个独立单元组成其叙述结构,并邀请汪民安、梁超担纲学术主持。
吴杉(b.1960),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后赴美求学,在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院取得硕士学位。他曾定居美国生活工作20余年,潜心于绘画语言的研究与实践。在其创作中,吴杉一方面借鉴了盛期现代主义的形式法则,另一方面吸收和转化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他在对大漆材料的实验中找到了链接其观念与美学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具有个人面貌的艺术风格。
为呈现吴杉艺术实践的脉络,站台中国将分期调用主空间与dRoom 来分别呈现展览的3个部分:
10月17日,站台主空间将呈现吴杉近期的漆画作品。这些作品显现出艺术家成熟完满的艺术风格。雅致的矩形色块里,匀称纤细的线条勾勒出抽象图形,或隐蔽,或显露,调动着特殊的视觉体验。这些图形往往是一个封闭而复杂的平面空间,形状的变化如同它用来命名的曲牌,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律动,而大漆覆盖的表面亦使作品极具物的特质与魅力。展厅空间将规模化地陈列这些作品,不同的极简色块将构成剧场性的组合。吴杉如此描述它们:“我的画由于运用细线,游丝般缓慢地构成图形,又使用大漆的材质,没有一般表现主义式的情感性的抽象绘画语言激情,现在觉得挺好。以至于我更觉得自己是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不是在画抽象画。”
10月17日,dRoom空间将平行展出吴杉的彩色纸本作品、早期漆画与少量手稿。这些作品从他漫长的时间线索中精选而出,是其艺术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研究吴杉个案提供了一个作品图像志辑要。观众可以从中体会吴杉不同时期的实验方向,可以看到他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接纳,逐渐转向为对中国美学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较近时期的水彩作品和主展厅中色块漆画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系统,呈现出吴杉近作的生成路径与逻辑。
11月28日,站台主空间将推出展览的第三个重要部分,呈现其跨度近三十年的素描手稿。这些手稿对他而言,犹如日课一般,既是吴杉对绘画最直接的思考,也是其私人情感的坦露。他在80年代初去了美国,在那漫长的二十余年里,既有枯燥,沉闷,也有刺激,好奇,悲伤,抑郁,欢快,迷茫,被抛弃,兴奋,迷幻。但生活的无常并没有消磨其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以对艺术极度的信仰和依赖,积累下丰富的手稿——这是艺术家的心灵日记。展览希望通过这些日记去呈现那样一个人,而观众可以从中窥见那样一个时代。
有的人像一面鲜明的旗帜,而有的人则像一张透明的纸,隐隐约约的存在,吴杉无疑是后者——我们能够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生命的存在,慢慢地沉淀为艺术。他出生和成长在杭州,江南特有的文脉滋养出吴杉这样的艺术家,他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将自己的生命一点一点的显性化,而留下……那些优雅的线。
关于艺术家
吴杉,1960年生于中国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3-1986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芝加哥中国艺术中心担任策展人。2006年回国,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教授。曾在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芝加哥海德公园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学院、印地安那州南本德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举办展览。近期个展包括:《如梦令》 杭州瀚阳艺术中心(2016)、《曲径》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2018)。
手稿 No. 14(系列:无系列作品), 2002
绘画, 纸本签字笔, 216x280mm
艺术家:
吴杉
涌子(系列:无系列作品), 1997
绘画, 纸本丙烯水墨, 1090x1045mm
艺术家:
吴杉
回回曲(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绘画, 大漆、麻、木板, 330x280mm
艺术家:
吴杉
文章标题:吴杉2020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