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
---|---|
展览时间 | 2017-10-20 - 2017-10-29 |
展览城市 | 北京⋅北京市 |
展览地址 | 中国美术馆 |
展览时间:2017-10-20 至 2017-10-29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场地:中国美术馆
戴士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
数十年里,戴士和先生在油画写生、写意的方向上持续努力,写生路线包括沿海的两广、福建惠安、渤海的渔村,以及浙江、西北和中原等多省多处,题材涵盖了人物、风景以及静物等不同类型。本展览选择了100余件近作展出。
戴士和先生的油画写生,并非一直停留在原先把写生作为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训练,或收集创作素材的概念上,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在场式的体验和现场性的创作,首先从绘画对象不同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中,获取丰富的直觉感受,并萌生视觉背后的思考,然后在创作表达中始终将这些珍贵的感受和思考放在首位。绘画客观记录的功能虽远不及影像,图式编译也远不及智能电脑,但艺术家的现场感受,及由此而生发的丰富情思,是先进的高科技所永远无法替代的。戴先生的写生体验并不仅仅止步于观看的“第一感觉”,而贯穿观察和创作的整个过程,从宏大的直观感受到精彩局部的反复咀嚼,乃至深入细节的丝丝体味,把观察体验推到了美术史的一个新高度。
戴士和先生的观察视线,不像普通的写生者那样,习惯于扫向那些符合自己固有审美逻辑和话语法则的对象,而专注于真正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些物像和情景,重视现场的新鲜感和陌生感,以获得审美的再生,甚至有意避开以往习惯表达的审美角度和绘画内容,不是“熟能生巧”,而是“熟中求生”。在艺术表达中,他总能绕过某些虽精彩却可有可无的客观细节的诱惑,而突出个人所选择的有趣内容,让真情实感的视觉作用实现最大化,并将背后的思考融入其中,进而丰厚其文化的内涵。他的每一次写生,都是一场崭新的体验,像是一段全新的恋爱,从相遇、相识到相恋,直至难舍难分,又像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从遭遇、相持到僵持,直至狭路相逢勇胜,其过程或从容自若、慢条斯理,或反反复复、纠结缠绵,或暴风骤雨、惊心动魄……故而,他的作品总能不断推陈出新,始终保持鲜活本色,动人心弦,不概念,不装腔,既有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又不乏审美的厚度。
关于写意
戴士和先生所主张的写意油画,不是追求逸笔草草的那种“写”,也不是追求“抑扬顿挫”的那种“线”,不是秀“写意”,而是注重眼前所见的那个实实在在的对象,那种特别的模样,那种独一无二的味儿,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注重看不见的那个气质、格局和境界,注重“写”外之“意”,注重画里的内涵。这个“意”和“内涵”,指的就是从写生现场发现了什么,捕捉到什么,遭遇到什么,生发出什么;就是在创作中如何选择,如何舍弃,如何表达,最后又如何让画面焕然一新,怦然心动。这种绘画思考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相暗合,虽然具体的创作方法和语言方式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如出一辙。
戴先生认为写意是一种境界,应当朴素、单纯、凝练,更是一种精神,明心见性。他的作品中所蕴涵的那份拙朴的真情、敏锐的直觉、丰厚的涵养和视觉背后的思考,与近代画家陈师曾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遥相呼应。
关于艺术真实
戴士和先生对造型的把握,追求的是一种直觉感性的真实,着意于发掘潜藏在物像背后的气质、韵味和意趣,而不是追求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空间等客观科学的真实。客观物象尽管都具备科学的普遍性特征,却以一种具体的、鲜活的、此时此刻的、独一无二的个别状态存在。戴先生总能撇开众人熟知的那个普遍性样子,而从对象的个性内容中生发灵感,敏锐地把握造型的趣味特征。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学识、修养、性格、情绪和心境已悄然渗入其间,因此其表达不再是似,而是似与不似之间,不再是客观性的写实,而是精神性的写意。
戴先生的人物画作品尤其能够反映出这一特征,其造型并非严格遵循科学的准确,或简或繁,或夸张或变形,读来却显得那么自然、合理、生动,那么真实感人,那么恰到好处。他对人物年龄、相貌,体态和表情的描述自不必说,对身份、气质、神情的刻画尤其到位。细心的读者能够发现,在戴先生的人物油画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两个造型味道相同或相近的体型和脸相,或憨厚本真,或故作姿态,或屌丝样,或新潮态,或低头冥思,或探头张望,或羞涩形,或猥琐状……形形色色当代人的那一副副模样、一副副神情、一副副“德性”跃然纸上,楚楚动人、呼之欲出。不仅如此,戴先生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和细部刻画,安排布局也恰如其分,随心所欲,丝毫不受对象的客观真实所束缚,画面不仅处处见笔、节奏张弛有度、妙不可言,而且营造出一种场域的真实感,时而大刀阔斧,看似简单却彰显格局,时而精雕细刻、不厌其烦,而运笔却轻松自如,丝毫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时而寥寥数笔、嘎然而止,几乎不多添一笔,却早已神形兼备、酣畅淋漓。
关于形式法则
戴士和先生的油画,在艺术圈内颇受中青年画家的普遍推崇和仿效。大多数艺术家常常会把欣赏的目光锁定在其轻松的笔触、独特的绘画形式和个性的色彩语言上。的确,戴先生对于色彩语言和画面形式的运用和把控,是游刃有余的,且极具个性化,然而,他的用心处却并非于此,而恰恰在形式之外,用戴先生的话说是“趣在法外”。他不是拿习惯的形式法则,如构图的规则、条件色的道理、点线面的规律、笔触肌理的美感等等去套生活,把活生生的对象硬是画成了干巴巴的形式套路,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富有情趣和令人心动的视觉信息,从客观对象中自然生成一种形式。此形式,既是对象的意象归纳,又包含了画家独具慧眼的直觉,因而是活脱脱的,充满生命力的。戴先生的写意油画落笔自由果断,单刀直入,从不拐弯抹角,直奔主题,直抒胸臆,有些作品刻意削弱形式的作用和娴熟的技术,而让对象自身的动人之处凸显画面,令人眼前一亮,有些作品总是不按套路出牌,设色浓艳,出其不意,令人一阵心惊肉跳,却在紧张过后,猛然获得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别样体验,有些作品则干脆丢弃印象派的条件色规矩,直接让固有色说话,居然同样精彩至极,浓浓的泥土味儿扑面而来,直逼人心……
戴士和先生这种体验式的写生性油画创作,并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的,广学博取,西方古典油画的造型、印象主义的色彩、后印象主义的平面性思维、现代艺术的形式和当代艺术的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方式和写意精神等等,都在为我所用中化为己有,最终在超越中实现个性的确立。戴先生虔诚而拙朴的艺术思考和绘画实践,融汇了西方表现性油画和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语境,跨越了古典、现代和当代的话语界线和思维局限,既捕获生活的情趣,也唤醒自我的心灵,同时开启艺术家视觉深层的思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绘画格局,让架上绘画重新焕发生机。
2017年8月5日写于开普敦飞往上海的航班
文章标题: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画我所要——戴士和2017油画写意展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