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李季——树 |
---|---|
展览时间 | 2021-01-16 - 2021-04-11 |
展览机构 | CGK昆明当代美术馆 |
协办单位 | CGK昆明当代美术馆 (中国 昆明市) |
策展人 | 崔灿灿 |
参展人员 | 李季 |
树 的 聚 会
“与一棵美丽的树相遇是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也许我们与树木初始的关系中,审美成分就远远大于科学。”
——法国植物学家 Francis Halle
在科学没形成,或是人类出现前,树就早早开始了自己的故事。树从来不是我们的资源,它有着更漫长的存在经验和潜力。只有认清这点,我们才能远离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去看待植物。李季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目光,一种万物有灵的迷人世界,树木拥有的智慧、情感和秘密。
大约十一年前,在尼泊尔的特赖平原,李季拍下了第一组树的照片。从那时起,他的足迹遍布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从印度中部的德干高原,泰国的考艾雨林,到斯里兰卡的雅拉丛林,中国的西藏高原。最初的几年,奇幻的感受在森林中源源不断,大树和飞鸟,空间与比例的失衡,让旅行像是小人国和巨人的故事。李季的镜头无法收录树的全部高度,只能是一种角度的窥视,充满猎奇者的色彩。直到这几年,他的旅行变的缓慢,他需要围绕大树开始工作,依据每棵树的形状,一段段的拍下树的每一个部分。大树从客体变成了主体,故事的中心也随之改变。
我被李季的游历所吸引,琐碎的笔记,密林里的小径,雨后的蜥蜴,草原上泥泞的水塘,或是夜晚如性器一般的热带植物,毫无缝隙的交融在一起。尤其是那些大树,像极了巨大肖像,或是某种神秘的纪念碑,它们完全超出我对自然的理解,对存在秩序的把控。李季不仅捕捉了在雨林中稍纵即逝的情感,还给予这种情感更大的历史框架。
在李季的作品中,树木似乎拥有感官,记忆和沟通的能力,于是树在展厅里有了一场迷人的聚会。在第一场丛林的舞会中,树是生灵的智慧,它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路径,生命力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无论日月星辰,还是四季流转,这是树的自传,并借此让看不见的世界现形。在第二章节,树成了古老的记忆,就像每个故乡或是小说里,总有一棵大树的存在,它寄托了人与世代、村庄、文明有关的兴衰,让看得见的世界,在树的年轮中无形的记载。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似乎去往了一个含混的世界,在这里,记忆中的树、科学中的树、审美中的树,组成一个无序而又诗意的结尾。这里天地还未分开,一切尚在混沌之中,森林中的花开花落,我们未见到,未听到,世界依然发生。
这些无限延伸的树,万物有灵的自然之力,形象磅礴,不可捉摸,远远超出我们的经验。它们绝非科学驯服的标本,也不是理性思维可以洞穿的对象,它们既庇护人类永续的存在,又足以威胁人类的存在根基,永久值得敬畏。而敬畏,又是文明和信仰产生的源泉。
像是某日清晨,在浓雾中,我们赤身裸体的在雨林中醒来,理应有的敬畏。
策展人:崔灿灿
关于艺术家
1963年生于云南昆明,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9年一直在进行当代艺术绘画与摄影的创作,作品曾参加欧美及世界众多国家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同时也参加了美国迈阿密、西班牙马德里、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等艺术博览会。并在德国埃森、中国北京、上海、香港、成都等城市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希腊雅典Fraissiras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The Red Mansion艺术基金会、英国David Roberts艺术基金会、香港中国会、深圳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等公共机构收藏。2010年至今李季每年多次前往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的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中国西藏的羌塘草原、唐古拉山、青海的可可西里、陕西秦岭、云南高黎贡山、西双版纳、白马雪山等自然保护区,用影像创作了大量的关于亚洲野生动物的图片。同时,关注和纪录了如今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日益严重的冲突与危机。自2006年以来出版了近十部个人专著,其中2017年,由北京联合出版社与雅昌艺术中心联合出版了艺术大书《荒野纪实-亚洲野生动物》。
夜——五桠果(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0
摄影, 相纸彩色打印, 3200x2550mm
艺术家:
李季
昼——蜂神树(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9
摄影, 相纸彩色打印, 1440x2550mm
艺术家:
李季
夜——聚果榕(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0
摄影, 相纸彩色打印, 2550x385mm
艺术家:
李季
夜——四蕊朴(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0
摄影, 相纸彩色打印, 1500x2280mm
艺术家:
李季
文章标题:李季——树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