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缓慢的归乡 |
---|---|
展览时间 | 2021-12-18 - 2022-02-18 |
展览机构 | 香格纳画廊 |
主办单位 | 香格纳画廊 |
策展人 | 孙文杰 |
参展人员 | 胡伟、项恺阳 |
缓慢的归乡简介
2021年12月18日本周六,香格纳北京将荣幸推出由策展人孙文杰策划的展览《缓慢的归乡》,呈现来自年轻艺术家胡伟和项恺阳的一系列作品。
是什么令“归乡”如此迷人?经典文本中的回家之路因曲折而被传颂,一如荷马口中的奥德休斯,在睡梦中被抬下船而归乡;或像彼得·汉德克笔下的主人公,试图与毁灭的命运对抗,从而踏上回归故居的旅途。通常以文字写就的“归乡”,在胡伟和项恺阳的艺术创作中也可以听到回响。同时,文字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也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围绕着审美与诗学的议题,他们的作品触及到了语言、语义与图像的关系。
在胡伟的影像和声音装置中,缺失的图像、蹩脚的语言和语义转化成了一种韵律和微妙情感。“……岛屿是起源,人在岛屿上才会感觉自己与世界是分离了”,胡伟对海洋文化的探究可被视作对“乡”的追逐,他非范式的、动态的、充满了变化的系列作品将我们带入到对“潜入大海者”的想象之中。无论这些“潜入大海者”是艺术家眼中的“无国籍、无领土的海上游民;殖民和人口贸易中被抛入大海的‘生还者’;还是从陆地迁入海洋的演化生物以及传说中的海陆神兽的复合体……”
对汉德克而言,艺术对他作品的文学性产生了诸多影响。他在观看塞尚的风景作品时,意识到画中的松树和山崖看交织重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实现了“物体—图像—文字”的融为一体。
项恺阳的系列“词语”绘画,则是“物体—图像—文字”观点的典型代表。艺术家把控文字的节奏和重叠层次,并将其挪移到画布上。图像中的文字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符号的;可以是书写的;可以是图像的。他对重复的叠词的使用不仅会加强作品内在的和谐,并且可以发掘出词本身以外的精神特点,展现一种传统文字和图像审美关系之外的新鲜互动。
在阅读完《缓慢的归乡》之后,有一个情节仍萦绕不散:青年时代回家的“我”,看到了家宅和花园后久违地感受到了一种少有的回家感。那天花园的土地刚被翻掘过,呈现出一种新鲜红褐色。此后再想要找寻那个瞬间,“我”都会发现理想之中的自己永恒地、却无形地出现在那片红湿地里。也许我们可以认为,“归乡”是一个剥离了时间观念的状态,一种由记忆碎片编织成的主人公内在与外部世界的融合。“归乡”在胡伟作品中意味着一种现实层面的投射,其中或许包含着艺术家本人对于“乡”和自由的一种抗争;而面对项恺阳的作品,图像触发的记忆正无限度地接近事物的原初面貌,这不也是一种对真实的生活的“回归”?
文章标题:缓慢的归乡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