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张恩利——肖像 |
---|---|
展览时间 | 2023-02-17 - 2023-05-14 |
展览机构 | 和美术馆 |
主办单位 | 和美术馆 |
参展人员 | 张恩利 |
张恩利——肖像简介
继202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年龙美术馆的个展后,2023年于和美术馆迎来张恩利又一个展:肖像。该展览于2月17日起面对公众开放,展览持续至5月14日。与之前个展中展现的线性创作脉络和全面梳理的展出形式不同,本次展览围绕“肖像”展开视觉、空间、叙事、媒介、个体等多个层面的焦点呈现,并着重展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抽象化的具象艺术实践以及特定场域的最新空间绘画作品。
“肖像”是张恩利继九十年代开始的“城市人物肖像”,千禧年之初酝酿的“容器”之后,开启的融合了近三十多年沉淀后的最新时期的创作。这一系列作品均以具象的名字为标题,以抽象形态为表现形式,意在展现艺术家探究自我潜意识对于记忆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状态的抽象化的理解与再现。而“肖像”这一标题之下,始终以人连接了容器中蕴含着空间和物体以及人性的精神与现实。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提出“生命的书写并非围绕着棍棒武器及其发起的一次次进攻展开,而起到至关作用的是那些容器。背袋和盒子——无论是为明天预备着食物的盆具,还是承载着多样形态知识的故事传说”。张恩利画笔下塑造的容器,从水桶、椅子、货架、到线绳、大球和小球、抽斗柜、塑料管和书,无不包罗万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是物质世界的坚实构建,同时也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因此,人本身亦被视为一种容器,由身体和意识作用于盒子、水槽、包裹之上。物的在场以一种拟人性视角,从细微处洞察物性的本质或核心。同时透过平实的主题,流畅的笔触、线条和形式,物兼容了缄默叙事的实际载体以及辩证回响的空间空境,亦体现东方古典哲思表达的“物无其物,观空亦空”的深层隐喻。
从人、容器、空间,艺术家始终围绕着有关人的存在命题。在“肖像”系列中,他从记忆深处遗留的痕迹出发,提取过去历史中的精粹时刻,同时即兴捕捉了当下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变化,将时间、空间、事件与个体现实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凝练于同一平面上。“肖像”的演绎不仅局限于人的面孔而是扩散至表象与意志的综合体现。Lucien Lévy-Bruhl 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中表达过“肖像之下均涵盖着一种原型,它是人格、物与内在机制的某种神秘结合以及一种艺术化的再现”。对个体肖像的捕捉,是在于对精神面貌的高度凝练,更多的是对原型即底层机制地探索与掌握。
在“铁匠”、“建筑工人”、 “甜点师”、“博士”等“肖像画”中,每个观者均可依照艺术家力透布面的洒脱的线条、浓墨重彩的笔触以及如同不可莫测的心灵图景,来描摹一个具体的人的剪影。自2017年开始,“肖像”的内部也发生着动态的变化。从不同职业的人,如编剧、酒商、剑客等开始,到特定状态下的个体发展,如内心平静的人、性格耿直的男子、无知的人等,体现了艺术家作为观察者阐述的直观的社会性叙事,以及作为旁观者输出的感性的经验体会。
张恩利的绘画题材通常从个人的生活空间中选取场景和物体。这些带有痕迹和经验的事件、场所和人、物在平面绘画的表达中最终呈现出一个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状态。艺术家在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后,开始走出“画布”,直接创作于建筑、纸盒构建的载体之上,成为了一个观者可以步入的“容器”。如评论人顾铮所说“装置空间成为了一个中介,重新定义了绘画,也重新定义了绘画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张恩利命名为空间绘画的装置空间,联合建筑、环境以及艺术家的在场行动,”将一幅描绘房间的绘画’这样的概念转换成了一间作为绘画’运行’着的房间”。自2007年起,张恩利的“空间绘画”装置从“空间中的记忆与痕迹”,“绘画与建筑、环境和文化空间的呼应”发展至“再造空间中的行为轨迹”。本次在和美术馆的个展中,特定场域的空间绘画装置融合展览空间情境迎来又一崭新呈现。
文章标题:张恩利——肖像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