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空舟载雪 池长庆书画作品展即将亮相浙江美术馆

2018-09-03 18:03
展览时间:9月12日——9月23日展览地址:浙江美术馆2、3、4展厅主办单位:浙江大学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平阳县人民政府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美术馆前 言池长庆,浙江平阳人,现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
展览名称 空舟载雪 池长庆书画作品展即将亮相浙江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18-09-12 - 2018-09-23
展览地址 浙江美术馆

展览时间:9月12日——9月23日

展览地址:浙江美术馆2、3、4展厅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平阳县人民政府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美术馆

前 言

池长庆,浙江平阳人,现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美院国画专业博士。

池长庆自幼酷爱书画,于杭州大学艺术教研室工作期间,得沙孟海、邢秀华诸先生教诲,植下了“浑厚”、“积健”的艺术基因。于浙江美术学院进修时,求学于刘江、章祖安、朱关田、金鉴才、王冬龄、祝遂之、陈振濓诸名师,接受了系统的书法专业训练。池长庆书法由唐李邕入手,上追秦汉魏晋,下探宋元明清,尤爱明末清初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傅山等酣畅淋漓的笔墨意象。池长庆于“气”、“势”、“力”有着独到、深刻的领悟,崇尚心性流淌、解衣磅礴的用笔特性,呈现出气格饱满、波澜壮阔的巍然气象。

以书法为基底书画同修,互惠、互介、互动,打开了池长庆中国画创作的广阔空间的深度、宽度与高度。国画师从闵学林先生,钻研花鸟画三十六年。将书法线条的力量、质地、变化,以及墨象水韵、空间关系、审美理念,与绘画应物象形的要求全面对接,秉承明清以来的大写意精神,以坚实的传统功力和水墨淋漓、大气灵动的画风,张扬着磅礡的内在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

攻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期间,池长庆在闵学林、范景中两位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的论文《金石入画研究——以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为中心》,系统梳理了中国画以书入画的道统,特别是深究了黄宾虹提出的“道咸画学中兴”学术背景下的清代金石与中国画的内在演进关系。近几年在参与编撰《历代绘画大系——清画全集》的过程中,又参阅了大量的实证资料,更坚定了其对于 “金石入画”的道路自信。

池长庆从事艺术教育多年,诲人不倦,教学相长,已是桃李满天下。他为人恬淡简单,甘于寂寞,不事张扬,更乐于围绕书桌画案,专心学问艺事功夫。让我们共同期待池长庆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教学与创作上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何应辉:

池长庆的书法艺术植根汉魏之雄厚,撷取晚明之奇肆,兼会二王之爽逸,在创作中兼通 隶、楷、 草、 行,,终以格调雅健、气象丰茂、 风神自由出之。由此足可窥见作者的个性所在。在当代书法创作语境之中,我以为其尤可贵处有二:其 一, 不为碑帖二元对立的书法史观所囿,悟通历史源流, 在斩截、劲拢、厚重之中,绝 以断烂矜奇古,以刻意求质拙的造作之弊, 而能尽显酣畅本然;在 流宕俊逸之中, 又能绝去以“秀媚”为文雅的误解, 而气骨挺然。其二,在对篇章空间形式的当代关注与生动处置之中,保持着中国书法以笔势连贯运动导引空间变化的固有优势,少安排,求自然, 彰显文人优秀传统的基调。当代书法,包括浙江省书法的发展,既有机遇又面临若干值得探究解决的课题。在继承与创造之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为其要。我相信池长庆在进一步的努力之 中,定能实现更大的的突破与提高。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鲍贤伦:

池长庆是⼀一位创作实⼒力力很强的书画艺术家,从其书法创作而⾔,可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大草创作常常能动人心魄,他下笔凶狠,千变万化,由始而终一⽓贯之。另⼀方面,是他的行草、行楷所表现出的奇崛和古奥。同是学帖,他更多地是汲取明末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诸人的奇崛意趣,借重⾪意,参用章草,古奥深雄。

池长庆的书画实践起步于个⼈人爱好,而适时地进入艺术院校进修,深化美学、史学认知,强化书写技能,形成体系化的专业品格。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所谓字如其⼈。一个书家要主动进⾏多样化的书写试验,去寻求与自己性情契合的笔墨方式,我以为长庆正走在这条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以此与长庆共勉。

摘自鲍贤伦《池长庆的书法实践与主体性》

( 作者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白谦慎:

长庆来自温州平阳——浙南⼀一个讲闽南方言的地区。闽南在晚明出了两个大书家——张瑞图、黄道周,两人在书法中有一些相似之处,运笔都显示了横的走向,带有章草的意味。

长庆的行草书,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的行草书大条幅受⻩黄道周和倪元璐的影响很明显,字距有时很小,小到两个字粘连,而一两个纵势的笔画和偶尔拉大的字距,又舒缓了紧密的结构。长庆生活在20、21世纪,受过碑学洗礼,在晚明样式的行草书中又融入了许多碑学元素。

长庆毕竟浙人也。晚明的浙江,也有两位行草书大家——徐渭和倪元璐。长庆的草书横卷汲取了倪元璐用笔和结字特点,减少了点画的颤动感,行笔更更为酣畅。存世归于徐渭名下的纯草书作品不易见到,但他写行草书的方法却似大草一样汪洋恣肆。长庆的大草在精神上得到了这位先贤的启迪。此次展出的草书作品,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正如徐⽂长。

一位学生告诉我,长庆在给他们上书法课时,经常强调“发力”。长庆曾是铁饼运动员,对如何发力自然有很深的心得。长庆大草横卷,毛笔蘸满墨时,笔聚如锥;墨少到一定的程度时,笔锋开始分叉,但他并没有停下蘸墨舔毫,而是⼀一往直前,直⾄点画干枯。粗头乱服的表象下,运笔的节点明白无误地告知我们,哪里是发力的起点和终⽌止点。

(摘自《池长庆书法三题》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姜宝林:

我与长庆是卅年前的老相识,今见其作品,进步惊人,笔墨趋成熟。

综观其作品:灵气,有艺术气质,难得;格高,有书卷气,难得;经营严谨,富节奏韵律,有 学养,难得;书画皆佳,路子正,下笔不凡,有气势,合理法,有功力,难得;谦虚不张扬, 甘于 寂寞,下苦功夫,难得。长庆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当代同龄画家中的佼佼者。离开浙江这块土地, 难以孕育出这样的人才。艺术与时俱进,是历史定律。时代变,观念变,形式语言变,笔墨也要变。 继承是前提,创造、突破是目的,对传统要极端保守,对创造要大胆狂放。创造新时代的中国画是 当代画家的担当。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顾 平:

池长庆先生以书画名世,但他的身份却是一名教师。或可说,池长庆先生是⼀一位兼擅书画的大学教师。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修为。“技道并进”是艺术类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悟透艺术的“理”与“法”又是艺术教师“职业”的另一种诉求;作为承续传统的中国艺术的教师,必须打通书画分类界限,实现两者技术的互补、意趣的圆融。

走向成熟的池长庆先生的艺术,呈现出典型的传统文⼈艺术的特征。他长于书法,且在山水、花鸟画题材创作上各有建树。池长庆先生长期与“古”为友,习得传统之精髓,只在承续,不为超越。它是传统留存的视觉经验,并通过经典予以激活;也是民族文化观念的⼀一种再生,视觉中复合着文化修为;更是书画表现方式的融通,用“写意性”予以承载。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更多像池长庆先生这样的承继者。

摘自《与古为伍,臻于妙境——池长庆先生的艺术之路》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相关展览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