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封爵徽国公;江西婺源人,寓居福建建阳县,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宁宗帝常听其讲授理学,理学思想备受皇室家族所推崇。
朱熹存世墨迹珍罕,民间几乎不得一见。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朱熹传世行草书札一通,纸本,卷长33.4×72.7厘米。文中不少字句已漫漶不清,给欣赏鉴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宋人书札,有首尾落自己双款的习惯。而此书札中不少字句早已残缺而难以辨识,引为遗憾。不过令人倍感庆幸的是,书札第四行……《动止万福。熹……》等句,尚能清晰辨识,加之札中宋人书写文句格式,以及宋代文人书法非常崇尚魏晋帖学的时代特征,故可基本肯定,此传世朱熹行草书札当为其真迹不疑。
书札卷文释如下:
《……伏以秋暑尚炎,共惟……文侍郎奉使察州……动止万福。熹此审上心念旧,荣畀使节,有如硕德重望内更挈近……之选,外历留都名藩之寄,独未尝驾船车而展澄清。今兹所以少迂涂辙,然后进长地官,遂侪丞弼,盖祖宗用人之法也。多贺,多贺。……此蒙恩复贴职,实出吹嘘,弟罪戾之余,岂应得此?一味悚慄。因思去岁,若不缘心疾大作,勉赴武夷,则今日受察依……,其乐岂有涯哉!庐陵蚤稻本倍收,六月间偶太热,微有生虫处,遂损一二分。秋后尤酷暑,晚稻渴雨,见今祈祷。闽中想成乐岁,鲜于……骏,福星也,复何患耶?自聆临遣之报,屡欲遣记,访便莫获。适泰宁李宰来求先容,因得附此,忪悸殊未愈。书无伦理,切乞恕罪。余蕲顺全……厚,以对玺召右经。》
朱熹此通书札是叙及庐陵秋谷之事的。从札中便可清晰地看到,其内心也十分关心民众粮食收成,深深祈祷上天能风调雨顺。
宋代文士崇尚帖学,最著名的是,宋代出了名震千古的《宋四家》(苏黄米蔡)。实际上,宋代所出的书法大家远远不止以上四位。有的是文盖于书,也有的是画名大于书名。只不过,《宋四家》是绝对的书法代表人物。朱熹以理学名世,他以《太极》即《天理》和《有天理、灭人欲》的一整套理学思想来宣扬他的完美体系。实际上,对于书法他也是深具造诣的。朱熹书法更多的是理解和研究,他揣摩书法笔墨,是进一步驾驭天地之圆浑真气,而不只是玩弄笔墨技巧的一介《书奴》。他是以自己胸积万卷的学识修养养笔墨内静。故而,我们在他那超凡脱俗的书法笔墨上,根本也看不到一丝庸俗的造作之态,而我们内心世界所欣赏到的书卷线条,皆不同于《纯书家》刻意为之的机械笔墨。
文章标题:朱熹书札 笔墨超凡
本文栏目:集藏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