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每览杨夏林先生山水画,辄为先生营造山水之生动气韵与隽永意境所陶醉。观其古榕,苍虬奔突横斜,根须绵长秀逸,各状其态,苍茫厚实。观其海涛,长短线条构筑波浪之形势,或惊涛裂岸,有雷霆万钧之势;或碧波万顷,与长天共一色。常有爱好山水之学子仰慕杨家山水而刻意临仿之。然学者众,得其精髓者寥寥,何哉?功不逮矣。
所谓国画功夫,不外笔墨、造型、构图凡此诸种,其首当推笔墨者也。无笔,形之不立;无墨,形之无质。山水作画,其程式多遵“勾皴染点”之顺序,“勾、皴、点”之线可见“笔”之功夫,唯“染”者可算为“墨”之范畴。可见,“笔”之于画之重要分量与地位。古之画论者,常谓“骨力用笔”“墨中见笔”即此理也。历数画史名家,事丹青之前多先习书,书之功深,画自拔群。故古之作画有成,能留芳传世者多为文人书家出身,诸如元之赵文敏、明之董香光、清之吴俊卿等辈,皆此侪也。
杨先生生于南洋印尼爪哇,父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自幼送其回故国学习,濡染国学,描红摹帖,悬腕临碑,已得唐楷神韵。稍长得进重庆国立美专学画,得诸艺术大师提耳教诲,书艺更是上了一层楼。其于行草用功尤勤,进步可谓一日千里。行草书临王羲之、王献之一路,往复于晋唐之间,故其书貌形迹,风神潇洒,品质高标而不俗。其于《兰亭》《书谱》诸帖,能揣其之细微,摄其之神韵,临碑摹帖,皆能得其三味,而挥毫创作,自然得心应手,形神毕具矣。
唐人孙过庭师承二王草法,笔势坚劲,功力深厚,《书谱》为其书学论著,亦其书法之杰作。书史置之为书学书法之崇高位置,其帖更为历代习草者之入门圭臬与津梁。以先生《书谱》临作轴卷视之,其草法娴熟,甚得孙过庭绵里裹铁之用笔之妙:飘逸且沉着,婀娜逾刚健;精神抖擞,刚柔相济。该临品与其山水画之审美意旨颇为契合,亦不啻为一件成功之临书范作。
▲孙过庭《书谱》
▲杨夏林临习孙过庭《书谱》卷轴
▲杨夏林临习孙过庭《书谱》局部
▲杨夏林题赠笔者书法
余上世纪末调入厦门工作,时值先生年事已高。泽惠于种种因缘,得幸为杨门之常客。常示书画习作求教杨师。先生画学高深,熟谙历代名家画理,其于书论亦有独见。故每自杨宅归,皆有收获。西元二〇〇二年余举办个人书展,杨先生题赠“艺海无涯”勉励。该作草书线条坚挺而婉约,造型正侧兼具,生动有态。其毫端贴纸运行,提按有度且气息绵长;中锋侧锋并用,得“妍”与“质”之精髓。整幅作品神采飞扬,俨然一件书法杰作。时光荏苒,俯仰间十六载已逝矣,而先生之音容笑貌犹历历在目,先生之殷殷劝勉更令人永志难忘。
先生早岁于故里现代中学就学,受地下党员、绘画老师张霞影响,接触进步思想,并接受美术启蒙。在集美中学学习复因不满国民政府对进步学生镇压,愤然与其弟结伴奔赴延安。因路途受封锁阻于重庆,适逢重庆国立艺专初创,就地参试,不意被录,遂与丹青结缘,演绎其艰辛而又辉煌之艺术人生。其好友、集美中学学弟黄永玉尝谓:“人多因书念不好学画,唯嘉懋非也”,先生亦自嘲曰:“吾从绘事天意是也”。故先生常书“墨缘”自况。《墨缘》之书作取法孙过庭草书,以焦墨枯笔书之,用笔苍茫老辣。“墨”字如古松傲立,厚重深沉;“缘”字如枯藤攀岩,老而瘦劲。其线条粗细各异,形态动静相宜,诚然“书中有画,画融于书”。
▲杨夏林作品“墨缘”
▲杨夏林作品《山水情》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自古为文人士大夫所崇。杨先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亦毕其一生描绘祖国山山水水。艺术是有生命,也需要感情。先生融山水眷恋之情入其生命灵魂,并外化于其清新自然之画面上。书作《山水情》之“山水”两字用墨尤为厚重,在作品上占据偌大空间,亦暗喻“山水”于先生心中之重要位置。该作之高超处在于章法之巧——设险破险。“山水”两字先声夺人,仅数个笔划就占据三分二多空间,而留于笔划过多之“情”字空间尚不至三分一,真难为“情”哉。若把“情”字书置于篇幅正中下,便有泰山压顶之窘。先生巧妙地将“情”挪至左下并贴近“水”字,同时与落款连成一片,如此这般,将篇幅构成从三分调为两分,“险”破了,空间顿然开朗,画面整体又恢复至平衡稳定,实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杨夏林书苏轼《黄州寒食》
▲杨夏林书苏轼《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与《前赤壁赋》为先生创作两件字数较多之书作。《寒食》诗用笔苍劲,用墨饱满,纵笔挥洒,一任自然,取其大势而不拘小节,似农夫耕罢出田,手足沾泥而浪漫天真,憨态可掬,全无矫揉造作。先生外表儒雅谨慎,内心侠肝义胆,其对国对家对友之忠义俱可从其言谈举止体现。先生素喜斟酌而有度,微醺即止。该作疑为其酒后所书,而书作款项用笔伸缩有度,认真庄重,又似酒醒后所为。《前赤壁赋》则基本为孙过庭风格草书大作,草法老到,提按顿挫干净利落,一招一式皆有自,一笔一划见精神。此作于构图亦作特别安排,即部分内容书以大字,其余则当作落款,以小字书就,巧妙解决字数较多书作之章法难题。
杨先生书法之美亦表现于其画作落款上,其对每幅画作落款内容与布白都作认真推敲揣摩,再郑重书写。故其每件画作之款,单独提取皆可成一件绝佳之书法作品。如《春江帆影》《东海惊涛》《雨后春山》三件作品之款,行笔轻松爽朗,线条驾驭熟练自然,足见先生之书法功力深厚。
▲杨夏林山水画题款之一
▲杨夏林山水画题款之二
▲杨夏林山水画题款之三
“书画同源”之提法历来有各种异议,然两者之工具材料及用笔技巧皆同,且两者之手法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转化,此皆不争事实。况国画作品俱需题跋,故画家习书非但是需要,更是必要。品赏先生书作如饮琼池甘醴,沁入心脾。杨先生艺术造诣高深,艺术修养全面,可谓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其为人为事,皆可垂范后学,值为我侪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作者:张瑞敏)
文章标题:鹭潮听涛|杨夏林书法赏析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