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虚”,泛指其境地的高远、空灵;
书法中的“静”,谓之其意境的儒雅、静谧。
对于书法而言,静谧的观点和灵动的生命张力,是书法艺术两元的融合。自魏 晋以来,我国的艺术深受老庄、释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虚静”之美的鲜活之魂。
庄子曰: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共波。”
静默为禅,空灵如水,揭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心灵空间。禅宗视自然界万物为幻象,释家却在空山落叶的寂寞中打禅入静。这种心境在滚滚红尘中嵌入艺术的心灵石壁,豁显其自然、安和与静谧。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宋代画家米友仁也曾深有感慨地说过这样的话:
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
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荡。”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则说:
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
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
他还说: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他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书艺中静动之美的哲学辩证关系,为书家指明了一条消息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只要书家把握了这些规律,就可恣意挥洒,形其自然。
书法一要字法、笔法、章法,二要修养、学养。书境是心境的艺术体现,只有好的心境才能有好的书境。假如心境不佳、学养低俗、心事沉沉,肯定创作不出幽雅、清宁、脱俗、刚劲、飘逸的书法佳作来。
书家在创作任何一幅作品时,要熟知诗词歌赋的内涵,布满激越高昂的情感,将其意蕴贯串于书法的线条中,就能淋漓尽致地、生动地、刚柔并济地力透纸背,具有音乐韵律之美、静虚空灵之美、神采飞扬之美。
把握书法作品中的虚与静,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在临帖中思考、在出帖中感悟、在创作中出新。只有日积月累、探其规律、博采众长,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虚实的平静与安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书法的唯美与韵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生命精神外化的一种形态,是书家驾驭笔墨气力的一种展示。古人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故,书法是力的艺术,以线立骨,以线传情,以虚掩实,以静示动。这种力是蕴藉的力、内敛的力。这样,书法才能彰显美感、流畅,达到“幽思人于亮间,逸气弥于字内”的最高境地。
文章标题:书法的虚静韵味,看得懂的都是高手!
本文栏目:艺术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