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噩梦睡前故事—别名睡魇着了
噩梦永远都是碎片化的。
咱有专吃噩梦的食梦貘,还有波西米亚噩梦的捕梦网...
可见世界人民对于做噩梦这件事表示恐惧,敏感是人们经常做噩梦的生产力力,然后不知道哪个研究表明常做噩梦的人通常具备了更出色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关于噩梦这部分,那些艺术家也非常积极活跃。
15世纪后半非常活跃的荷兰作家Hieronymus Bosch,喜欢画一些迷宫和奇怪的恶魔。
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中出现好多只有头和脚的怪物,他非常善于构造出一个怪物们栖息的乐园。
他的宗教和寓言式的画作中充满了怪诞的生物和噩梦般的场景,绘画是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他的恐怖意象经常被解读为在圣经中发现的隐喻的视觉翻译,目的是在观众中灌输基督教的道德准则。
不过我是看不懂这些深层次的意义...
因为缺乏详细记录,艺术史学家们试图从异教崇拜、民间传说、寓言、魔法、秘密结社,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寻求解读博斯的线索...也只能看出来这些是一些妖魔鬼怪。
到了16世纪,荷兰画家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以《旧约圣经》为蓝本画的很多宗教画而出名,比如《巴别塔》...
《巴别塔》
然而他也创作了很多以昆虫和植物为原型的怪物。
在他的“梦里”,他习惯把人们和怪物放在平等的地位来思考。
来到现代,美国艺术家Francis Bacon以画“人体”和“暴力”主题的作品而出名,常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
这些怪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灾难,他故意把人的丑陋面貌和痛苦挣扎的表情强调出来,还经常在照片、画报、印刷品等著名画作上进行再加工,创作出仅反映自己的内心幻象和痛苦的肖像作品。
他的作品风格对寂静岭2代系列中的怪物造型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把做噩梦的艺术品,都放进电影里。
这是《入侵脑细胞》这部片里最经典的镜头之一,剧中女主正抚摸着一批骏马,突然天花板上迅速放下巨大玻璃切片把骏马切成了一段段的团块,并且通过玻璃装置将每段分开,马的心脏还在跳动...
这是借鉴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作品。
达明·赫斯特1996年展出的《获悉万物内在形态后之欣慰》,达明·赫斯特现在英国国宝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最树大招风争议漫天的一位,批评赫斯特的人认为,他的成功不过是将高等艺术变成了一门生意。
虽然媒介不同,但在梦境的情节体现艺术作品,将梦成真,当电影与装置、绘画等艺术形式时常能交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文章标题:艺术家眼中的“梦魇”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